热贴:网友点评中国近代22位大军事家 很详细
依笔者个人之见,从灿若星河的近现代军事家中精心遴选22位加以点评。这些人,虽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不尽相同,然就其军事成就来说,均可称之为中国近现代顶尖军事家和世界级军事家。更可贵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正义战争中成就伟业、建立功勋的。其中所列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事家,业绩尤为骄人,堪与世界一流军事家媲美。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 ”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主张以持久战对日本速战求成之诡计。然其作战指导思想消极保守,甲午战争中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招致该舰队全军覆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综观其人,魄力与曾国藩相当,学问、修养则逊之。与沙俄订立卖国密约,并收受巨贿,为其一生最大之污点。
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军统帅。出身雇农,文化不高而才智出众。以士兵位跻统帅,作战经验丰富,且善于团结友军,协和诸将。用兵稳健多谋,注重策略。1857年天京内讧之后,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李与陈玉成同掌军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帅,受封为忠王。其得意之作为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和全歼湘军李续宾部的三河之战。在与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然短于攻坚,不善硬仗。1861年春,领兵30万开抵武昌外围而骤然东撤,不救安庆,为其一生最大失策。 1863年12月,苏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李秀成向天王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遂困守天京。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终被处死。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北洋军创始者、最高统帅。其军事业绩主要不在作战,而在建军。早年投淮军,派驻朝鲜期间初显军事才能。因清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痛感整肃军政、改革军制之必要。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以西法练兵,仿照德国陆军模式创建新式陆军,定名为新建陆军,后改称武卫右军。1901年袁氏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北洋常备军,至1905年北洋常备军达6镇(相当于师)7万余人。袁氏由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北洋军系由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组成的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诸兵种合成军队,战斗力超越湘、淮两军。此为袁世凯军事上最大之功业,袁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称中国军队近代化之父。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军制模式,多由北洋军沿袭而来。袁氏为人处世老谋深算,手段阴毒,野心极大。1915 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蔡 锷湖南邵阳人,护国军统帅、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为梁启超之得意门生,才华卓绝。曾与蒋百里一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异。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方面有卓越主张,如:军队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以便于平时、战时遂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等。针对英法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曾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思想推崇备至,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其人风流倜傥,而思想进步,爱国心极强。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屡胜北洋军。病逝时年仅34岁,为时人所惜。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北洋军直系统帅,追赠陆军一级上将。秀才出身,早年因纠纷杀人,被迫离家从戎,逐级晋升为直系首领。其人多谋善断,用兵大胆果决,尤善用夜战奇袭战术打击敌方枢要,以较少兵力速战速决。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采用侧翼迂回战术,大败皖军。1922年又在直奉战争中适时捕捉战机,击败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后一度东山再起,终为北伐军所败。思想守旧,个性刚强,重气节操守,一生奉行“三不主义”:不入租界、不占地盘、不攒钱。抗战爆发后,严拒日本诱降,克保晚节。1939年,因牙疾经日本医生施行手术后暴卒。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军事教育家,特级上将。早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校长。靠军事起家,故极重军权,喜着戎装。个性甚顽强,一生屡仆屡起,从不轻易言败。军队建设上,眼光开阔,强调精神建军,重视军官培养,注意吸收外国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发展空、海军和机械化部队,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先河;战争指导上,主张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对弱敌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对强敌实行持久消耗战略,重视战略后方建设;战役指挥上,动辄赴第一线,好越级指挥,随意插手,时常导致混乱,效果甚差。观其一生,政治能力较军事能力为强,军队建设较战争指导为强,战略指导较战役指挥为强。
蒋百里浙江海宁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窗蔡锷分别以第一、第二名毕业,获天皇颁授军刀。此成绩引起日本同学嫉视和校方不安,从此将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分堂就读。后赴德国实习军事。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桃李遍天下。在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国防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见识。抗战爆发前,曾预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两军将在湖南一线形成僵持;抗战爆发后,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所言均一一被战争进程所印证。一生著作宏富,代表作为《国防论》。
冯玉祥安徽巢县人,西北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早年投淮军、北洋军当兵,逐级晋升。后另立门户,自成一路诸侯。其人身躯高大,声若宏钟,豪爽激昂,质朴诙谐。治军极严,重军纪,爱百姓。长于练兵,以传统武术和军体操施之于训练,所部官兵体格强壮,善搏杀能吃苦,战斗力不在中央军黄埔系之下。弱在不善用兵,中原大战中因用兵过于谨慎而错失生擒蒋介石之战机。所部西北军一度发展至40万,叱咤风云,睥睨一时;但因家长作风过甚,动辄喝斥罚跪,为部将所惧所厌,从而埋下解体之祸根。爱国心极强,力主抗战,为国民党内最坚定之抗日派。旧部张自忠、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均为抗日名将,对抗战贡献甚巨。与蒋介石为结拜兄弟,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敢于当面批评斥责蒋介石之人。解放战争后期与蒋决裂。1948年由苏联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在黑海因*船失火遇难,事故原因至今不明。
李宗仁广西临桂人,桂军最高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曾受系统军事教育,早年由护国军、粤桂边防军基层军官迅速崛起而自成气候,尔后联络黄绍竑、白崇禧等,先后击败旧桂系陆荣廷部和滇军唐继尧部,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所部桂军战斗力颇强,曾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建功。其人头脑敏捷,处事乐观,个性平易,善用人,善团结友军。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善以不同作战形式结合运用,尤以迂回包围战术见长。得意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日之台儿庄大捷。轻估困难、言大而夸为其缺点。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桂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桂军连长起任,逐级晋升,终成新桂系首领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治军、练兵、作战均有所长。曾提出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赞同,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主张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而决定,应融讲堂、操场、战场于一体。用兵重运筹,讲韬略,素有“小诸葛”之称。抗战期间,颇为重视游击战之作用,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代表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战之昆仑关大捷,后者为抗日战争首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薛 岳广东乐昌人,国民革命军战区司令官,陆军一级上将。肄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粤军起家,后在蒋介石麾下晋升至高级将领。曾率部尾追长征之红军,由湘而黔,而滇,而川,以追击路程最长而获蒋介石表彰。抗日战争中,曾亲历淞沪、武汉、长沙、豫湘桂等重大会战,功勋卓著。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用兵以逐次抗击、诱敌深入、侧翼包抄为特色。代表作为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者一战歼灭日军15万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少有之大捷。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最高统帅,军事战略家。早年书生闹革命,后被蒋介石屠刀逼上井冈山,开始军事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打跑蒋介石,自己坐江山。其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胆识超群,气魄盖世,乃中国历史上数百年一遇之人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平生以“老子不信邪”自许,敢向“蒋匪”、“美帝”、“苏修”叫板。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常冒极大之风险,顶巨大之压力,谋惊天动地之计,出力挽狂澜之策。所创“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纯系中国气派之军事理论。用兵之秘诀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指挥风格与蒋介石相反,擅长运筹帷幄,极少亲赴前线。综观毛泽东一生,涉猎甚广,成就非凡,功高盖世,而军事成就为其功业中最过硬和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部分。自称得意之笔为四渡赤水,代表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入选人类十大军事名著。
朱 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其人和蔼宽厚,德高望重。对红军创建和早期军事斗争贡献甚大,誉称“红军之父 ”,地位与毛泽东相埒,故有“朱毛红军”之说。富有游击战争经验,与毛泽东共同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在军事战略上卓有建树。后期军事作用每况愈下,决策圈内难觅踪影,几近一象征性人物。有人据此认为其不懂军事、不会打仗,实为误解。公平而论,朱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后期参与军事决策和战役指挥较少,乃其他因素使然。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出身贫苦,为人刚正,胆识超群,勇冠三军。用兵能攻善守而犹擅攻击,善打硬仗、恶仗、险仗。遇事举重若轻,有雷霆万钧之势,为毛泽东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红军时期所创之红五军、红三军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与红一军团同为红军之绝对主力。克长沙一役,创红军攻克省会城市之先河,震动海内。如今人民解放军王牌部队第三十八军之主体即由该部发展而来。抗战时期,屹立太行,鏖兵华北,堪称中共抗日第一将,被日酋冈村宁次视为“生平未遇之强硬对手”。解放战争时期转战西北,以少胜多,说明其谋略亦有超人之处,堪称智勇兼备的帅才。抗美援朝战争,横刀立马,力挽狂澜,使麦克阿瑟成为手下败将,足证其可与世界任何名将匹敌。难怪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林 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其人沉默寡言,城府甚深。用兵深思熟虑,细致周密,谋定后动,胜算甚大。抗战初期,因被晋军士兵误伤,转赴苏联治疗,未能发挥更大作用。善作经验总结,每战过后均留有作战详报和检讨,解放战争时期之“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均出自其手。得意之作为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与彭德怀相比,谋稍过之,勇则不及,有时因思虑过重而迟疑不决,如:辽沈战役时在攻打锦州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险些贻误战机;抗美援朝,毛泽东本欲以林挂帅出征,然其称病不出,实有怯战之嫌。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对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和司令部建设理论有深入研究,著述甚丰。在战略上亦有成就,抗战时期曾提出“敌进我进”方针。处事风格与彭德怀相反,举轻若重,带兵用兵均细致缜密。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善以较少消耗取得较大战果。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红四方面军代表性人物。善调教部队,凡经其调教之部队,必大有起色。治军重作风与特长培养,所部有善进攻者、善防守者、善夜袭者、善追击者,各有特色,用其所长。用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大。代表之作为鄂豫皖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进攻战役和川陕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及临汾攻坚战。其成就多在红军时期,此后因身体与其他种种原因,参与战事较少。
粟 裕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足智多谋,头脑清晰,兼通战略、战役、战术,是不可多得的儒将,战争问题上少有之明白人。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向中央提出极富创建的战略性建议,招招灵验,其中最重要者为淮海战役设想。用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力和调动敌人,屡战屡胜,战果巨大。惟因资历稍浅而指挥不便,否则其军事成就必更为辉煌。代表之作为抗日战争之韦岗战斗,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左 权湖南醴陵人,红军、八路军高级将领。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毕业,并曾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正规战与游击战方面均有丰富理论积累与实战经验,智深勇沉,文武兼备,德才俱佳,是彭德怀抗战时期之第一助手,极得彭之赏识。在司令部建设与参谋理论方面卓有建树。曾指挥黄崖洞战斗,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华北游击战争。可惜因受托派冤案牵累和牺牲过早而未及施展更大抱负。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如健在,当授大将军衔。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 ”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主张以持久战对日本速战求成之诡计。然其作战指导思想消极保守,甲午战争中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招致该舰队全军覆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综观其人,魄力与曾国藩相当,学问、修养则逊之。与沙俄订立卖国密约,并收受巨贿,为其一生最大之污点。
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军统帅。出身雇农,文化不高而才智出众。以士兵位跻统帅,作战经验丰富,且善于团结友军,协和诸将。用兵稳健多谋,注重策略。1857年天京内讧之后,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李与陈玉成同掌军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帅,受封为忠王。其得意之作为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和全歼湘军李续宾部的三河之战。在与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然短于攻坚,不善硬仗。1861年春,领兵30万开抵武昌外围而骤然东撤,不救安庆,为其一生最大失策。 1863年12月,苏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李秀成向天王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遂困守天京。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终被处死。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北洋军创始者、最高统帅。其军事业绩主要不在作战,而在建军。早年投淮军,派驻朝鲜期间初显军事才能。因清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痛感整肃军政、改革军制之必要。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以西法练兵,仿照德国陆军模式创建新式陆军,定名为新建陆军,后改称武卫右军。1901年袁氏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北洋常备军,至1905年北洋常备军达6镇(相当于师)7万余人。袁氏由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北洋军系由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组成的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诸兵种合成军队,战斗力超越湘、淮两军。此为袁世凯军事上最大之功业,袁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称中国军队近代化之父。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军制模式,多由北洋军沿袭而来。袁氏为人处世老谋深算,手段阴毒,野心极大。1915 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蔡 锷湖南邵阳人,护国军统帅、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为梁启超之得意门生,才华卓绝。曾与蒋百里一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异。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方面有卓越主张,如:军队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以便于平时、战时遂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等。针对英法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曾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思想推崇备至,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其人风流倜傥,而思想进步,爱国心极强。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屡胜北洋军。病逝时年仅34岁,为时人所惜。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北洋军直系统帅,追赠陆军一级上将。秀才出身,早年因纠纷杀人,被迫离家从戎,逐级晋升为直系首领。其人多谋善断,用兵大胆果决,尤善用夜战奇袭战术打击敌方枢要,以较少兵力速战速决。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采用侧翼迂回战术,大败皖军。1922年又在直奉战争中适时捕捉战机,击败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后一度东山再起,终为北伐军所败。思想守旧,个性刚强,重气节操守,一生奉行“三不主义”:不入租界、不占地盘、不攒钱。抗战爆发后,严拒日本诱降,克保晚节。1939年,因牙疾经日本医生施行手术后暴卒。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军事教育家,特级上将。早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校长。靠军事起家,故极重军权,喜着戎装。个性甚顽强,一生屡仆屡起,从不轻易言败。军队建设上,眼光开阔,强调精神建军,重视军官培养,注意吸收外国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发展空、海军和机械化部队,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先河;战争指导上,主张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对弱敌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对强敌实行持久消耗战略,重视战略后方建设;战役指挥上,动辄赴第一线,好越级指挥,随意插手,时常导致混乱,效果甚差。观其一生,政治能力较军事能力为强,军队建设较战争指导为强,战略指导较战役指挥为强。
蒋百里浙江海宁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窗蔡锷分别以第一、第二名毕业,获天皇颁授军刀。此成绩引起日本同学嫉视和校方不安,从此将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分堂就读。后赴德国实习军事。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桃李遍天下。在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国防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见识。抗战爆发前,曾预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两军将在湖南一线形成僵持;抗战爆发后,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所言均一一被战争进程所印证。一生著作宏富,代表作为《国防论》。
冯玉祥安徽巢县人,西北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早年投淮军、北洋军当兵,逐级晋升。后另立门户,自成一路诸侯。其人身躯高大,声若宏钟,豪爽激昂,质朴诙谐。治军极严,重军纪,爱百姓。长于练兵,以传统武术和军体操施之于训练,所部官兵体格强壮,善搏杀能吃苦,战斗力不在中央军黄埔系之下。弱在不善用兵,中原大战中因用兵过于谨慎而错失生擒蒋介石之战机。所部西北军一度发展至40万,叱咤风云,睥睨一时;但因家长作风过甚,动辄喝斥罚跪,为部将所惧所厌,从而埋下解体之祸根。爱国心极强,力主抗战,为国民党内最坚定之抗日派。旧部张自忠、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均为抗日名将,对抗战贡献甚巨。与蒋介石为结拜兄弟,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敢于当面批评斥责蒋介石之人。解放战争后期与蒋决裂。1948年由苏联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在黑海因*船失火遇难,事故原因至今不明。
李宗仁广西临桂人,桂军最高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曾受系统军事教育,早年由护国军、粤桂边防军基层军官迅速崛起而自成气候,尔后联络黄绍竑、白崇禧等,先后击败旧桂系陆荣廷部和滇军唐继尧部,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所部桂军战斗力颇强,曾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建功。其人头脑敏捷,处事乐观,个性平易,善用人,善团结友军。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善以不同作战形式结合运用,尤以迂回包围战术见长。得意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日之台儿庄大捷。轻估困难、言大而夸为其缺点。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桂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桂军连长起任,逐级晋升,终成新桂系首领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治军、练兵、作战均有所长。曾提出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赞同,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主张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而决定,应融讲堂、操场、战场于一体。用兵重运筹,讲韬略,素有“小诸葛”之称。抗战期间,颇为重视游击战之作用,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代表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战之昆仑关大捷,后者为抗日战争首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薛 岳广东乐昌人,国民革命军战区司令官,陆军一级上将。肄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粤军起家,后在蒋介石麾下晋升至高级将领。曾率部尾追长征之红军,由湘而黔,而滇,而川,以追击路程最长而获蒋介石表彰。抗日战争中,曾亲历淞沪、武汉、长沙、豫湘桂等重大会战,功勋卓著。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用兵以逐次抗击、诱敌深入、侧翼包抄为特色。代表作为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者一战歼灭日军15万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少有之大捷。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最高统帅,军事战略家。早年书生闹革命,后被蒋介石屠刀逼上井冈山,开始军事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打跑蒋介石,自己坐江山。其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胆识超群,气魄盖世,乃中国历史上数百年一遇之人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平生以“老子不信邪”自许,敢向“蒋匪”、“美帝”、“苏修”叫板。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常冒极大之风险,顶巨大之压力,谋惊天动地之计,出力挽狂澜之策。所创“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纯系中国气派之军事理论。用兵之秘诀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指挥风格与蒋介石相反,擅长运筹帷幄,极少亲赴前线。综观毛泽东一生,涉猎甚广,成就非凡,功高盖世,而军事成就为其功业中最过硬和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部分。自称得意之笔为四渡赤水,代表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入选人类十大军事名著。
朱 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其人和蔼宽厚,德高望重。对红军创建和早期军事斗争贡献甚大,誉称“红军之父 ”,地位与毛泽东相埒,故有“朱毛红军”之说。富有游击战争经验,与毛泽东共同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在军事战略上卓有建树。后期军事作用每况愈下,决策圈内难觅踪影,几近一象征性人物。有人据此认为其不懂军事、不会打仗,实为误解。公平而论,朱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后期参与军事决策和战役指挥较少,乃其他因素使然。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出身贫苦,为人刚正,胆识超群,勇冠三军。用兵能攻善守而犹擅攻击,善打硬仗、恶仗、险仗。遇事举重若轻,有雷霆万钧之势,为毛泽东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红军时期所创之红五军、红三军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与红一军团同为红军之绝对主力。克长沙一役,创红军攻克省会城市之先河,震动海内。如今人民解放军王牌部队第三十八军之主体即由该部发展而来。抗战时期,屹立太行,鏖兵华北,堪称中共抗日第一将,被日酋冈村宁次视为“生平未遇之强硬对手”。解放战争时期转战西北,以少胜多,说明其谋略亦有超人之处,堪称智勇兼备的帅才。抗美援朝战争,横刀立马,力挽狂澜,使麦克阿瑟成为手下败将,足证其可与世界任何名将匹敌。难怪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林 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其人沉默寡言,城府甚深。用兵深思熟虑,细致周密,谋定后动,胜算甚大。抗战初期,因被晋军士兵误伤,转赴苏联治疗,未能发挥更大作用。善作经验总结,每战过后均留有作战详报和检讨,解放战争时期之“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均出自其手。得意之作为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与彭德怀相比,谋稍过之,勇则不及,有时因思虑过重而迟疑不决,如:辽沈战役时在攻打锦州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险些贻误战机;抗美援朝,毛泽东本欲以林挂帅出征,然其称病不出,实有怯战之嫌。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对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和司令部建设理论有深入研究,著述甚丰。在战略上亦有成就,抗战时期曾提出“敌进我进”方针。处事风格与彭德怀相反,举轻若重,带兵用兵均细致缜密。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善以较少消耗取得较大战果。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红四方面军代表性人物。善调教部队,凡经其调教之部队,必大有起色。治军重作风与特长培养,所部有善进攻者、善防守者、善夜袭者、善追击者,各有特色,用其所长。用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大。代表之作为鄂豫皖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进攻战役和川陕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及临汾攻坚战。其成就多在红军时期,此后因身体与其他种种原因,参与战事较少。
粟 裕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足智多谋,头脑清晰,兼通战略、战役、战术,是不可多得的儒将,战争问题上少有之明白人。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向中央提出极富创建的战略性建议,招招灵验,其中最重要者为淮海战役设想。用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力和调动敌人,屡战屡胜,战果巨大。惟因资历稍浅而指挥不便,否则其军事成就必更为辉煌。代表之作为抗日战争之韦岗战斗,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左 权湖南醴陵人,红军、八路军高级将领。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毕业,并曾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正规战与游击战方面均有丰富理论积累与实战经验,智深勇沉,文武兼备,德才俱佳,是彭德怀抗战时期之第一助手,极得彭之赏识。在司令部建设与参谋理论方面卓有建树。曾指挥黄崖洞战斗,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华北游击战争。可惜因受托派冤案牵累和牺牲过早而未及施展更大抱负。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如健在,当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