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文体娱乐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色戒》:色如流水戒无痕 女人才是做决定的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时电子报   发布者:tianshanyunhai
热度30票  浏览3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10月17日 14:47
  “哦,还有,你的戒指。”张秘书掏出从特务王佳芝身上搜来的钻戒,对着易先生意有所指。“这不是我的戒指。”易先生答得镇定。六克拉的“鸽子蛋”便兀自在桌子晃动着、一直不停地颤动。

   李安的空间

  这一段,张爱玲的小说里自然没有;李安的电影总是比原著小说多很多,也强烈很多。特别是,《色,戒》是非常不典型的张爱玲,毫不华丽饱满、太多字里行间,于是,就给了李安极大的空间;李安明白极了,如鱼得水。

  李安为《色,戒》增色的,不只是那三场霹雳床戏,而是原著里几乎没有着墨的所谓“爱国主义”,以及,连张爱玲都未曾领略的“女性主义”;这真的很妙。

  

  因为李安成了“台湾之光”,所以“台湾政府”对《色,戒》从上到下一致鼓掌,“新闻局长”谢志伟当然是看过电影的,也说了不少赞美的话,但他如果也同时看过了张爱玲的原著,不知对李安增加的“中国不能倒”那一大段激愤情节,对李安念念不忘的“那段历史”,有什么“感觉”,会不会嫌李安也太多事了些?

  在张爱玲的这篇小说里,“国家”并不重要、“爱国主义”轻描淡写;于她,王佳芝不是为了要爱国才参与“接近大汉奸、刺杀大汉奸”这项行动的,好吧,至少,一开始,不是那么强烈的爱国意识引导着她,如果有,充其量只能说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集体气氛拉着她;但是让她愿意往事情的核心里走的,张爱玲写得含蓄、李安无暇顾及、王力宏演得不到位,是“邝裕民”,是这个王佳芝在朦胧中最初的情欲对象。接近莫名其妙的易先生只因为,王佳芝以为,这是到达邝裕民最有用的办法。

  被写淡了的邝裕民

  只可惜,张爱玲太讨厌邝裕民,而李安也只想透过他表达他自己潜在的一种家国情怀,因此两个人都拒绝承认邝裕民是王佳芝生命腾升或者坠落的关键,再加上,这种层次,王力宏是不可能演得出来的,因此邝裕民就黯淡了许多,只能非常忠实地表现出“幼稚天真的爱国大学生”这个层面,于是,让整个“刺易事件”变成了一场闹剧,闹的不只是严谨正统的特务系统运作逻辑,闹的,更是王佳芝的人生。

  王佳芝对邝裕民的恨,张爱玲点到为止,但仍旧明确强烈,李安则明显将之转弱为怨甚至为嗔,力道衰竭到不能成为动机,以至于电影必须更强化王佳芝对与易先生之间的情欲耽溺,“性”这件事情从“程序”变成了“事件”,也因此,李安必须让电影出现那样激昂凛冽、枪林弹雨的床戏,用直接的强悍说服所有的人: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而且偏偏也不得不这样继续。痛并快乐着,此外不堪行;这可能是一部分李安观众对这件事情的认知。

   王佳芝从被动到主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安简化了王佳芝。“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张爱玲原著里的这句话,并不只对易先生有效,只是张爱玲让这句话未能实践的部分所增加的王佳芝的心理张力,李安未再深耕,但李安聪明地用了另一件事情补强,而且恰恰好是非常适合用视觉呈现的部分,那就是王佳芝与易先生主、被动位置的变化,简单说,就是李安以一个男性的角度向女性致敬,至少,是传递一分善意与理解;这一点,身为女性作家的张爱玲却在此小说中吝啬表达。

  电影里,很清楚也很简单,是从王佳芝与易先先的性爱体位呈现这种变化。从第一场强暴到小死一般的麻花纠缠到王佳芝居上,这个在进入暗杀任务之前还不解人间风月的清纯女大学生已渐渐成为一个情欲上的自主者。当然,不只床戏,李安还用了很多情节铺陈王佳芝和男人相对关系的改变,包括居酒屋包厢里,易先生的等待,也包括扮演“爱国刺客”的部分。

  邝裕民一直认为是他让王佳芝惹上这事,他还用于事无补的事后拦阻,企图让王佳芝不再介入由军统局正式接手后的刺杀行动,但他并不知道,关于特务、关于人性、关于情欲,甚至于关于邝裕民自己,王佳芝早已经知道的比他多了更多。

   女人才是做决定的人

  更重要也更关键的一点是,王佳芝亲自决定了易先生的命运,也亲自决定了她要以什么样的形象停留在易先生的生命里。易先生是情报头子,似乎权力很大,但他只能被形势推着走,没有放任个人情感做决定的空间;王佳芝只是个年轻的情妇,似乎一无所有,但易先生是生是死却在她的一念之间。

  王佳芝死了,但她在临去之前见到的是易先生从无比寂寞里焕发出来的依恋与安慰,那是真实的片刻,即便短暂,却足以成为永恒;易先生活了,但他在处死王佳芝的公文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是怀着强烈的失落与伤痛,他的寂寞、他对人生的不能信任,不但迅速归位,而且是变本加厉地回来、万劫不复地回来。

  亡者带着欢愉的记忆,而生者却得活在永远的背叛里,背叛自己也被他人背叛;是否活着倒比死还要难受许多呢。

  李安在这个部分处理得比张爱玲精采也深刻许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张爱玲自己对易先生有太多同情,以致于她有了过多的不忍心,让她滑出了叙述的冷静。这里看见一个小说家再如何优秀,一旦放进太多自己,结果往往也很容易会让作品失去了准头而不自觉,有时斧凿过度,有时不当闪避。其实李安在这部电影里也有这个问题,据闻有政治人物看完电影后哽咽不已,大概也就是哽咽在李安自觉非说不可的那个部分吧;然而,念兹在兹终成创作的阿奇里斯后跟。

  当然这是求全之责。

  张爱玲是华文世界的巨大遗产,却也同时是文本转换的巨大折磨,在所有改编张爱玲小说的导演中,李安是最能够摆脱张爱玲情结、大胆拍出自己观点的导演,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真的要“天时地利人和”;李安曾说《色,戒》这个故事放在他的心里多年,如今他的时间到了,终于可以挑战张爱玲,并且挑战堪称成功──他用最后一个镜头、最后一句对白:易先生要易太太“没事,去继续玩牌”点明张爱玲一直舍不得透过这个故事说明白的事情:色如流水戒无痕……

  这不是我的戒指,只有李安会让易先生这么说;张爱玲当年想不开的,李安试着为她解套。
搜索
顶:1 踩: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1.3 (1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9 (11次打分)
【已经有7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