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东方明珠上拍摄“蜘蛛侠” 惊魂两分钟(组图)
◎口述/《新闻晨报》王杰
从照片的上方往下的五分之四的空间是一个红色的大球体,只是在球体的表面依稀能看到呈一条线的6个点,像是被贴在球体表面,这是6个正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作业的“蜘蛛人”。照片的空余位置被一些高楼大厦充斥着,“蜘蛛人”更显渺小。
这是获得第二届“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经济科技类金奖的《高空蜘蛛人》组图中的主打图片,也是获奖者上海《新闻晨报》摄影记者王杰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据王杰透露,为了拍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蜘蛛人”,他前后6次拍摄跟踪报道,也曾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当了一回“蜘蛛人”,也是至今惟一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当过“蜘蛛人”的摄影记者。这组获金奖作品共有9张,一一展现了“蜘蛛人”群体的个体以及群像。
等机会拍“蜘蛛人”工作大全景
送到“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是我2001年和2006年陆续在《新闻晨报》发表过的,共10张,得奖的消息还是今天同事跟我说的(说话时间是6月4日)。这组照片之前还获得《人民摄影报》主办的“2006年新闻摄影大赛”铜奖。
◎获“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经济科技金奖组图之主打图片 ◎摄影/王杰
◎2001年拍摄到的“蜘蛛人”正在作业的场景 ◎摄影/王杰
这张大全景的照片是在金茂大厦顶层拍的,在去年8月份上海最热的时候拍下的。虽然之前我已经四次拍过“蜘蛛人”了,但我一直想找一个角度表达他们与这个城市的关系。
地点选好了,就在金茂大厦的最顶端,观光厅的上面。金茂大厦在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东南侧,它的楼高比东方明珠电视塔还高。现在缺的是“蜘蛛人”什么时候清洗到东方明珠电视塔东南侧。
清洗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蜘蛛人”不是每天都出工,他们看天做事:碰到刮风下雨、日头暴晒,一般不出工。加上他们工作难度大,每次下一拨人,也只能清洗十几个平方米。彻底清洗一次东方明珠电视塔,通常要一年半载。按照我对他们作业的了解,这些天该清洗东南侧。当然,这里还有清洗队给我的“线报”。
拍摄大全景还得有个必要条件,就是天气好,我希望是天空通透的日子。
一周前,我就跟金茂大厦的办公室打好了招呼,因为熟识,他们也卖我这个面子,就等我过来拍了。
阴天却出了好照片
2006年8月17日,我等到了。到金茂大厦顶楼已经9点了。“蜘蛛人”还没开始工作。要拍大全景得用长焦,我带了一个500cm的镜头,就是大家在体育场上常见的大炮筒。我在楼顶的西北侧支好三脚架,就等着“蜘蛛人”出现了。
陪我一块上顶楼的还有金茂大厦办公室主任和一名保安。办公室主任对“蜘蛛人”习以为常了,倒是小保安,没有见过“蜘蛛人”,对他们也很好奇,跟我一起等的时候,还不时通过镜头看几眼东方明珠观察情况。
今天阴天,不是我预计的大晴天,光线似乎还没达到最佳状态。可要是不来,这些天的功夫就白费了,又不知道要等多久,况且早和金茂大厦的人说好了。
10点左右,几个小黑点出现在东方明珠塔顶上,是“蜘蛛人”。我们这些搞摄影的,时间概念不是很强,有时候为了等一张好的照片,可能就是大半天。
因为“蜘蛛人”工作速度很慢,我也就没用上连拍功能,都是点拍。拍了近50张照片,直到看不到了他们。
回去看片,发现效果不错。阴天虽然光线比晴天要差,但同时也不会形成反光的现象,要知道,东方明珠的几个圆球外面覆盖的可都是铝合金和玻璃,这肯定会影响照片的成像效果。不像现在,虽然整体色调有些灰,但主体的光线和色彩展现得恰到好处。
近50张照片里,我独把这张照片挑了出来发表在本报上,因为片子里的6个人动作相对整齐,照片的结构也相对协调。
送选的10张照片,是我在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有没有我想表现的意思之后才挑选出来的:对于东方明珠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但“蜘蛛人”却是东方明珠的主导者,因为他们的劳动,这个城市的象征才这么有看头。“蜘蛛人”的价值也就在这里。
而那些能对感官产生更强烈刺激的照片,我反倒没有把它们送选,虽然那些作品还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当了一回“蜘蛛人”才拍的。
王杰
◎2001年拍摄到的“蜘蛛人”正在作业的场景 ◎摄影/王杰
“蜘蛛人”出发之前不能喝水
2001年4月底,我得到了当“蜘蛛人”的机会,是我争取来的。当时“蜘蛛人”是很少见,让我很好奇。
早上7:30,我赶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加上我,今天的“蜘蛛人”共6人。当时我们还没管他们叫“蜘蛛人”,那时还叫登高队。队员们开始领取绳索、保险带、小木板、水桶和刷子。每个人都有一根比大拇指还粗的主绳,几十米长。队员们迅速把两指宽的保险带绑在上半身、腰间、裆部和大腿根部,起加固作用的。15厘米宽的木板是为了方便队员们坐的。
队长小范开始讲解注意事项:不能喝水。水桶里只能装一半的水,用绳子把长刷固定在木板上,再用布带绕在手上。从高空落下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颗小纽扣都有可能对地面上的物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对我这个新队员,范队长说的挺多。“东西能不带就不带。到了上面小心镜头盖什么的,别掉下去砸坏了人。”最后我只带了一台尼康F5相机,直接把标准镜头换成一个28cm到50cm的变焦镜头,以防万一,我还在摄影背心里塞了一卷胶卷。
到了顶部,队员们熟练地把主绳的一端系到中间的钢柱上,然后顺着圆球围栏往下抛绳子,他们在绳子与水泥围栏中间垫上了地毯,为了减少摩擦。
为了保护我,我被他们安排在两名老队员之间。我们每个人臀部和大腿根部的保险带下被扣上了一个挂钩,一根绳子被串在了我们六人的屁股底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主绳磨断,横绳还能救急。
踩在球面上感觉像在软壳蛋上
踏到圆球球面的脚忽然觉得有些晃,像是踩在软壳鸡蛋上。“王记者,你往球体上的钢管位置踩。”看到我的诧异,在我左边的范队长提醒我说。
“你踩着绳子往下走,感觉脚底就不那么滑了。”范队长开始提醒我。我看了看左右,其他队员都是这么干的,我踩了两步,感觉是好了许多。我开始准备拍他们了。我减慢了往下退的速度,扭身面对他们,这样我就能拍他们下行和工作的状态。
他们的速度缓慢,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先把刷子伸进固定在小木板一侧的水桶里,打湿之后,滤干刷子上的水分,把刷子拿出来,开始来回擦圆球的外体。每个人只能左右扭身,他们擦的范围都有限制,一般一次一个人也就负责上下方的几个平方米。
拍他们到了圆球的中部时,我开始紧张起来了,往球体的中部走,我就要直接面对东方明珠电视塔下了,感觉再走一步就要掉下去了。或许是感受到我的异样,“别看下面。”范队长让我赶紧转身。
空中惊魂两分钟 像过了一个世纪
我加快了速度,退到他们的下部,又继续跟拍了十几分钟,大概半个小时吧。我决定先下去,可又不好意思表露出自己的恐惧,就找了个理由,“我到下面去拍”,我跟范队长打招呼。
要下去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往上推阀门。每个“蜘蛛人”的主绳上都有一个钢制阀门把手,是控制下滑的,往上推就是下滑;往下推,就可以停止了。
大概是我太想下去了,下滑的速度太快了,隔着一层棉线手套,我感觉手开始发烫。下意识地我拉了把手,人倒是停了下来,可主绳经不起这样大幅度的动作,竟然跟橡皮筋一样上下弹跳,晃动的范围有3米。主绳在上下弹动的同时,还旋转起来了。命悬一线。
最害怕主绳一旦磨断了,我就没救了,因为我要提前下来,范队长已经解开了另外一根保护横绳。
还好,在圆球下半部栏杆里为我们做保护的另外一名队员及时地把绳子扯住了,在半空中呆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让我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这才让我慢慢推阀门往下滑。等我的主绳不再晃动之后,我才开始慢慢下滑。手套都湿了。
这次小事故把登高队吓坏了,下午,我看光线不错,准备再跟他们走一回时,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这让我成了惟一一个当过“蜘蛛人”的摄影记者。
不过最后,这次冒险拍的照片我没有送去评奖。虽然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震撼、刺激,但我始终觉得它们只是简单地记录了“蜘蛛人”的工作,却没有反映出“蜘蛛人”这个群体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脸谱◎
王杰,上海《新闻晨报》摄影记者。
◎声音◎
对于东方明珠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但“蜘蛛人”却是东方明珠的主导者,因为他们的劳动,这个城市的象征才这么有看头。
从照片的上方往下的五分之四的空间是一个红色的大球体,只是在球体的表面依稀能看到呈一条线的6个点,像是被贴在球体表面,这是6个正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作业的“蜘蛛人”。照片的空余位置被一些高楼大厦充斥着,“蜘蛛人”更显渺小。
这是获得第二届“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经济科技类金奖的《高空蜘蛛人》组图中的主打图片,也是获奖者上海《新闻晨报》摄影记者王杰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据王杰透露,为了拍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蜘蛛人”,他前后6次拍摄跟踪报道,也曾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当了一回“蜘蛛人”,也是至今惟一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当过“蜘蛛人”的摄影记者。这组获金奖作品共有9张,一一展现了“蜘蛛人”群体的个体以及群像。
等机会拍“蜘蛛人”工作大全景
送到“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是我2001年和2006年陆续在《新闻晨报》发表过的,共10张,得奖的消息还是今天同事跟我说的(说话时间是6月4日)。这组照片之前还获得《人民摄影报》主办的“2006年新闻摄影大赛”铜奖。
◎2001年拍摄到的“蜘蛛人”正在作业的场景 ◎摄影/王杰
这张大全景的照片是在金茂大厦顶层拍的,在去年8月份上海最热的时候拍下的。虽然之前我已经四次拍过“蜘蛛人”了,但我一直想找一个角度表达他们与这个城市的关系。
地点选好了,就在金茂大厦的最顶端,观光厅的上面。金茂大厦在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东南侧,它的楼高比东方明珠电视塔还高。现在缺的是“蜘蛛人”什么时候清洗到东方明珠电视塔东南侧。
清洗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蜘蛛人”不是每天都出工,他们看天做事:碰到刮风下雨、日头暴晒,一般不出工。加上他们工作难度大,每次下一拨人,也只能清洗十几个平方米。彻底清洗一次东方明珠电视塔,通常要一年半载。按照我对他们作业的了解,这些天该清洗东南侧。当然,这里还有清洗队给我的“线报”。
拍摄大全景还得有个必要条件,就是天气好,我希望是天空通透的日子。
一周前,我就跟金茂大厦的办公室打好了招呼,因为熟识,他们也卖我这个面子,就等我过来拍了。
阴天却出了好照片
2006年8月17日,我等到了。到金茂大厦顶楼已经9点了。“蜘蛛人”还没开始工作。要拍大全景得用长焦,我带了一个500cm的镜头,就是大家在体育场上常见的大炮筒。我在楼顶的西北侧支好三脚架,就等着“蜘蛛人”出现了。
陪我一块上顶楼的还有金茂大厦办公室主任和一名保安。办公室主任对“蜘蛛人”习以为常了,倒是小保安,没有见过“蜘蛛人”,对他们也很好奇,跟我一起等的时候,还不时通过镜头看几眼东方明珠观察情况。
今天阴天,不是我预计的大晴天,光线似乎还没达到最佳状态。可要是不来,这些天的功夫就白费了,又不知道要等多久,况且早和金茂大厦的人说好了。
10点左右,几个小黑点出现在东方明珠塔顶上,是“蜘蛛人”。我们这些搞摄影的,时间概念不是很强,有时候为了等一张好的照片,可能就是大半天。
因为“蜘蛛人”工作速度很慢,我也就没用上连拍功能,都是点拍。拍了近50张照片,直到看不到了他们。
回去看片,发现效果不错。阴天虽然光线比晴天要差,但同时也不会形成反光的现象,要知道,东方明珠的几个圆球外面覆盖的可都是铝合金和玻璃,这肯定会影响照片的成像效果。不像现在,虽然整体色调有些灰,但主体的光线和色彩展现得恰到好处。
近50张照片里,我独把这张照片挑了出来发表在本报上,因为片子里的6个人动作相对整齐,照片的结构也相对协调。
送选的10张照片,是我在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有没有我想表现的意思之后才挑选出来的:对于东方明珠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但“蜘蛛人”却是东方明珠的主导者,因为他们的劳动,这个城市的象征才这么有看头。“蜘蛛人”的价值也就在这里。
而那些能对感官产生更强烈刺激的照片,我反倒没有把它们送选,虽然那些作品还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当了一回“蜘蛛人”才拍的。
◎2001年拍摄到的“蜘蛛人”正在作业的场景 ◎摄影/王杰
“蜘蛛人”出发之前不能喝水
2001年4月底,我得到了当“蜘蛛人”的机会,是我争取来的。当时“蜘蛛人”是很少见,让我很好奇。
早上7:30,我赶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加上我,今天的“蜘蛛人”共6人。当时我们还没管他们叫“蜘蛛人”,那时还叫登高队。队员们开始领取绳索、保险带、小木板、水桶和刷子。每个人都有一根比大拇指还粗的主绳,几十米长。队员们迅速把两指宽的保险带绑在上半身、腰间、裆部和大腿根部,起加固作用的。15厘米宽的木板是为了方便队员们坐的。
队长小范开始讲解注意事项:不能喝水。水桶里只能装一半的水,用绳子把长刷固定在木板上,再用布带绕在手上。从高空落下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颗小纽扣都有可能对地面上的物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对我这个新队员,范队长说的挺多。“东西能不带就不带。到了上面小心镜头盖什么的,别掉下去砸坏了人。”最后我只带了一台尼康F5相机,直接把标准镜头换成一个28cm到50cm的变焦镜头,以防万一,我还在摄影背心里塞了一卷胶卷。
到了顶部,队员们熟练地把主绳的一端系到中间的钢柱上,然后顺着圆球围栏往下抛绳子,他们在绳子与水泥围栏中间垫上了地毯,为了减少摩擦。
为了保护我,我被他们安排在两名老队员之间。我们每个人臀部和大腿根部的保险带下被扣上了一个挂钩,一根绳子被串在了我们六人的屁股底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主绳磨断,横绳还能救急。
踩在球面上感觉像在软壳蛋上
踏到圆球球面的脚忽然觉得有些晃,像是踩在软壳鸡蛋上。“王记者,你往球体上的钢管位置踩。”看到我的诧异,在我左边的范队长提醒我说。
“你踩着绳子往下走,感觉脚底就不那么滑了。”范队长开始提醒我。我看了看左右,其他队员都是这么干的,我踩了两步,感觉是好了许多。我开始准备拍他们了。我减慢了往下退的速度,扭身面对他们,这样我就能拍他们下行和工作的状态。
他们的速度缓慢,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先把刷子伸进固定在小木板一侧的水桶里,打湿之后,滤干刷子上的水分,把刷子拿出来,开始来回擦圆球的外体。每个人只能左右扭身,他们擦的范围都有限制,一般一次一个人也就负责上下方的几个平方米。
拍他们到了圆球的中部时,我开始紧张起来了,往球体的中部走,我就要直接面对东方明珠电视塔下了,感觉再走一步就要掉下去了。或许是感受到我的异样,“别看下面。”范队长让我赶紧转身。
空中惊魂两分钟 像过了一个世纪
我加快了速度,退到他们的下部,又继续跟拍了十几分钟,大概半个小时吧。我决定先下去,可又不好意思表露出自己的恐惧,就找了个理由,“我到下面去拍”,我跟范队长打招呼。
要下去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往上推阀门。每个“蜘蛛人”的主绳上都有一个钢制阀门把手,是控制下滑的,往上推就是下滑;往下推,就可以停止了。
大概是我太想下去了,下滑的速度太快了,隔着一层棉线手套,我感觉手开始发烫。下意识地我拉了把手,人倒是停了下来,可主绳经不起这样大幅度的动作,竟然跟橡皮筋一样上下弹跳,晃动的范围有3米。主绳在上下弹动的同时,还旋转起来了。命悬一线。
最害怕主绳一旦磨断了,我就没救了,因为我要提前下来,范队长已经解开了另外一根保护横绳。
还好,在圆球下半部栏杆里为我们做保护的另外一名队员及时地把绳子扯住了,在半空中呆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让我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这才让我慢慢推阀门往下滑。等我的主绳不再晃动之后,我才开始慢慢下滑。手套都湿了。
这次小事故把登高队吓坏了,下午,我看光线不错,准备再跟他们走一回时,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这让我成了惟一一个当过“蜘蛛人”的摄影记者。
不过最后,这次冒险拍的照片我没有送去评奖。虽然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震撼、刺激,但我始终觉得它们只是简单地记录了“蜘蛛人”的工作,却没有反映出“蜘蛛人”这个群体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脸谱◎
王杰,上海《新闻晨报》摄影记者。
◎声音◎
对于东方明珠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但“蜘蛛人”却是东方明珠的主导者,因为他们的劳动,这个城市的象征才这么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