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的可怕在于真实
一个青春和城市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的故事,一部反映当今大陆社会都市沉沦的实录,很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像《蜗居》这样引发了如许多的唏嘘、感慨和无奈,一直触动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却在经历了删节、禁播等一系列风波之后,又被中国广电总局官员李京盛在公开场合痛批低俗、负面,“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这位官员的这番表态,引发了他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弹。有评论质问这位官员,眼里除了性,还有什么?还有人指斥广电局官员批《蜗居》靠官场炒作,本身就是一种官场陋习。网友批评更是风起云涌,一波波的网友发起人肉搜索,要“人肉”一下这位官员“蜗居”了吗,住了多大的房子?
应该说,《蜗居》故事情节大体上是客观的,该剧以“买房”为切入点,直面大陆社会三大热点问题: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败,整个剧作,道尽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遍显了生存的百样人生。剧中的涉性情节也远比大陆的诸多卖座电影电视剧含蓄。但是,这样一部贴近生活真实、故事生动曲折、台词犀利有力的大众娱乐产品竟然命途多舛,还被横加指责,大肆挞伐,也难怪公众腹诽。
对这样一部现实感极强的作品,官员的轻率批驳,难逃公众的一系列质问:
《蜗居》是歪曲了大陆的社会现实,还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当下的光怪陆离?《蜗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权色交易现象“负面社会影响”大,还是《蜗居》所反映的官场腐败和权色交易“负面社会影响”大?《蜗居》反映的几代人的住房问题困境,难道不是与腐败并存的社会问题?
很巧的是,就在房奴电视剧《蜗居》热播和争议一再升温时,大陆官方11日发布消息称,11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创年内最高纪录。另据报道,北京二手房价进百万时代,市民感叹两辈子挣不出房钱。可以想象,在高企的房价背后,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以及官员和风情女子间的现实勾结以及交易程度,定然远远超过电视剧所描述的轻描淡写。
《蜗居》的毛病恰恰在于太真实。由于人物太过典型,故事太过真实,有网友甚至直接发帖将剧中主角与现实一一对号入座,如房地产商陈寺福应是周正毅,甚至连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的车牌号“江A00029”,也和上海前第一秘书秦裕的沪A00029一样。而海藻的原型则是东方卫视的一位知名女主持陈某。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向公众展示了一个荒诞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出身贫寒的人仅靠坚强生活、自强不息,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荒诞的逻辑下,心比天高的海萍,渴望在城市拥有自己房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逐渐丧失理性的过程;与世无争的苏淳为了房子不得不借高利贷、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让海藻变作“二奶”的推手。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荒诞的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太多真实的注脚。
这部电视剧几乎是把真实社会刺啦啦直接裁剪了一块挂在那里播放了起来。
这样一台人间生存、生活与欲望纠葛的大戏,犹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让芸芸众生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俯瞰自己的生活,有机会从麻木的生活状态中苏醒。也让那些沉醉于“GDP”高速增长,沉醉于“盛世景象”的官员刺痛,让他们有机会面对普罗百姓的真实生态。正因如此,一些官员的疑虑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担心的不是怕老百姓受了误导,怕的是因监管不严让电视剧引发了民众的怨气而丢了自己的乌纱。
但是,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这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陋时,需要做的不是打破镜子,让电视剧和电影回避现实粉饰太平。需要做的,应该是直面社会背后的本来面目,是消灭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谬,让民众通过努力能够看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和安居乐业的希望。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却在经历了删节、禁播等一系列风波之后,又被中国广电总局官员李京盛在公开场合痛批低俗、负面,“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这位官员的这番表态,引发了他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弹。有评论质问这位官员,眼里除了性,还有什么?还有人指斥广电局官员批《蜗居》靠官场炒作,本身就是一种官场陋习。网友批评更是风起云涌,一波波的网友发起人肉搜索,要“人肉”一下这位官员“蜗居”了吗,住了多大的房子?
应该说,《蜗居》故事情节大体上是客观的,该剧以“买房”为切入点,直面大陆社会三大热点问题: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败,整个剧作,道尽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遍显了生存的百样人生。剧中的涉性情节也远比大陆的诸多卖座电影电视剧含蓄。但是,这样一部贴近生活真实、故事生动曲折、台词犀利有力的大众娱乐产品竟然命途多舛,还被横加指责,大肆挞伐,也难怪公众腹诽。
对这样一部现实感极强的作品,官员的轻率批驳,难逃公众的一系列质问:
《蜗居》是歪曲了大陆的社会现实,还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当下的光怪陆离?《蜗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权色交易现象“负面社会影响”大,还是《蜗居》所反映的官场腐败和权色交易“负面社会影响”大?《蜗居》反映的几代人的住房问题困境,难道不是与腐败并存的社会问题?
很巧的是,就在房奴电视剧《蜗居》热播和争议一再升温时,大陆官方11日发布消息称,11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创年内最高纪录。另据报道,北京二手房价进百万时代,市民感叹两辈子挣不出房钱。可以想象,在高企的房价背后,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以及官员和风情女子间的现实勾结以及交易程度,定然远远超过电视剧所描述的轻描淡写。
《蜗居》的毛病恰恰在于太真实。由于人物太过典型,故事太过真实,有网友甚至直接发帖将剧中主角与现实一一对号入座,如房地产商陈寺福应是周正毅,甚至连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的车牌号“江A00029”,也和上海前第一秘书秦裕的沪A00029一样。而海藻的原型则是东方卫视的一位知名女主持陈某。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向公众展示了一个荒诞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出身贫寒的人仅靠坚强生活、自强不息,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荒诞的逻辑下,心比天高的海萍,渴望在城市拥有自己房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逐渐丧失理性的过程;与世无争的苏淳为了房子不得不借高利贷、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让海藻变作“二奶”的推手。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荒诞的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太多真实的注脚。
这部电视剧几乎是把真实社会刺啦啦直接裁剪了一块挂在那里播放了起来。
这样一台人间生存、生活与欲望纠葛的大戏,犹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让芸芸众生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俯瞰自己的生活,有机会从麻木的生活状态中苏醒。也让那些沉醉于“GDP”高速增长,沉醉于“盛世景象”的官员刺痛,让他们有机会面对普罗百姓的真实生态。正因如此,一些官员的疑虑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担心的不是怕老百姓受了误导,怕的是因监管不严让电视剧引发了民众的怨气而丢了自己的乌纱。
但是,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这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陋时,需要做的不是打破镜子,让电视剧和电影回避现实粉饰太平。需要做的,应该是直面社会背后的本来面目,是消灭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谬,让民众通过努力能够看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和安居乐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