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文体娱乐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叶问后人:李连杰不算武学家 金庸根本不懂武术(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本站编辑
热度146票  浏览1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2月14日 12:48
  人物档案

  叶准

  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长子,现年85岁。现任世界咏春联会会长,教拳40多年,足迹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徒弟徒孙达数十万。

  马明达

  著名历史学家、武术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香港中华国术总会会长、广东省李小龙研究会会长等职。回族,河北沧州人。出身武术名门,自幼从父文武并修。著有《说剑丛稿》、《武学探真》等专著。央视《百家讲坛》等多套节目主讲嘉宾。

  陈扬

  著名媒体人。以言辞犀利、作风硬朗、形象亲民著称,深受白话地区民众欢迎。曾经主持过的节目有《新闻之窗》、《心灵地图,珠三角生活态度》、《新闻日日睇》等。
  “锐”言论

  相比之下,北方投掷技术不如岭南,所以明朝在岭南征兵主要征标牌手。古代的剑是可以投掷的,叫“以剑遥击”。荆轲刺秦最后失败,就是投掷的失败,他没有真正掌握投掷飞剑的本领嘛。

  可惜传到后来,人们以为站马步就是武术的基本功,甚至成了武术最重要的步法,也拿来练,而且大练特练。想想看,你既然不骑马了,站马步站马桩又有何用?

  门派是中国武术的痼疾,门派是流派的狭隘化,很容易走向封闭保守,是自损之路。戚继光讲“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这才是原则。能融通才是大本事,李小龙是有这种大本事的人。

  我们去年搞了个有史以来最豪华最壮丽的奥运会,但赛场上竟没有一个中国项目,这是最大的美中不足。对此,国人反响不大,漠然置之,说明大家对本土体育已淡化到快要忘记了。

  中国人整个阳刚之气不足,过多地讲以柔克刚、以曲未伸,容易使人精神弱化。抗战中一大批太极名家沦落为汪伪走卒,是值得反思的现象。

  岭南人身形“袖珍”,能不能有尚武精神?“叶问电影”最近频频开拍,武打艺术作品和现实武学有什么关系?广东人练武先练站马步,竟然大谬……

  11月29日,“岭南再发现”继续在【星河湾海怡半岛】开场,几位嘉宾的话锋从古代谈到当今,从尚武精神直指身体文化。言谈之间,不少当下人们的认识误区被一一澄清。

  岭南其实不尚武?

  《水浒传》标志性兵器“朴刀”

  原生地很可能就是岭南

  “别看岭南人个子小,但身上肌肉强劲,弹性好,有力量,所以出了不少举重名手。”“岭南武艺的强项是飞刀、飞标,宋代叫飞梭枪,明代叫标牌手。小说里描写的飞剑飞刀都与此有关。”

  陈扬: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岭南的尚武精神》。岭南人向来给人的印象比较弱小,是不是岭南其实并不尚武?

  马明达:清朝广东出过四个武状元。到清朝中后叶,岭南五大名拳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已经形成。武术社馆在辛亥革命之后陆续出现,包括蔡李佛馆、佛山鸿胜馆、惠东林家武馆等等。据清光绪年间出的《大清缙绅全书御前侍卫》统计,当时岭南两广籍的“大内高手”达62名,其中广东就占了53 名。可见当时岭南尚武风气很盛。

  罗韬(羊城晚报编委):岭南人多数是小个子,尚武风气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马明达:别看岭南人个子小,但身上肌肉强劲,弹性好,有力量,所以出了不少举重名手。岭南人身躯矫捷灵巧,善于在丘陵山地攀上越下。岭南武艺的强项是飞刀、飞标,宋代叫飞梭枪,明代叫标牌手。新会、东莞的长牌手、斫刀手也很有名。投掷标枪的杀伤力很强,尤其是山地作战,凭高击低,可以穿坚透韧。小说里描写的飞剑飞刀都与此有关。相比之下,北方投掷技术不如岭南,所以明朝在岭南征兵主要征标牌手。古代的剑是可以投掷的,叫“以剑遥击”。荆轲刺秦最后失败,就是投掷的失败,他没有真正掌握投掷飞剑的本领嘛。

  明朝有很多对岭南武艺的记载,特别是关于长刀、藤牌的描述,其中藤牌轻,韧性好,它可以抵挡弓箭,还可以作为过河的漂浮物。《水浒传》的标志性兵器是“朴刀”,《宋史》记载:“岭南为盗者多执朴刀。”所以朴刀的原生地可能是岭南。

  陈扬:马教授考证过南越王墓出土的越王剑,这把剑在岭南武术文化中有什么地位?

  马明达:南越王墓出土了一组铁制长剑,其中最长的一柄竟达到152厘米!堪称中华第一长剑,这把剑就标志着秦汉之际南越国的剑的制作和武艺都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习武先练站马步?

  武术转型中出现的误传

  站马步原用来训练骑术

  “戚继光强调步法必须要‘轻固’,要‘进退得宜’,步法是动态的,是拳脚的运载方式,要点是进退灵活自如。绝不是静态的,静态的是‘步型’,是一些‘只好看,上阵无用’的架势。”

  陈扬:广东人练功先站马步,这是习武的第一步吧。

  马明达:这是一个误区,是古典武艺向现代武术转型中出现的误传。膝关节在站马步的状态下太久了并无好处,就好像弓老拉着不放,张而不弛,就会老化,会疲惫。为什么练武之人关节出问题的不少,这跟过多的站马步和姿势往往压得太低有关系,导致关节受损。

  站马步原本是用来训练骑术的,目的是练习双脚对马蹬的控制力,以及虚悬状态下驾驭战马和使用兵器的能力。所以不但在平地上练,还需要在有一定高度的马桩上练,站在马桩上练习运用兵器和前后左右射箭的本领。民间武术家模仿军营的练法,武举应试者也要考骑射武艺,需要练习马步马桩。可惜传到后来,人们以为站马步就是武术的基本功,甚至成了武术最重要的步法,也拿来练,而且大练特练。想想看,你既然不骑马了,站马步站马桩又有何用?

  我们从小习武不站马步,并把它当作笑话。戚继光强调步法必须要“轻固”,要“进退得宜”,步法是动态的,是拳脚的运载方式,要点是进退灵活自如。绝不是静态的,静态的是“步型”,是一些“只好看,上阵无用”的架势。

  陈扬:“文革”期间,听说禁止学咏春拳。民间的说法是当时公安有一套擒拿术,咏春拳能够破解它。我没学过,但我很多同学在学,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当时有句话“这个人吃过夜粥的”,就是说他练过咏春,夜晚悄悄练,练完吃夜宵。我想请教叶师傅,咏春拳是否真的可以破擒拿术?

  叶准:“文革”期间我在香港,听不到这个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我常返广州,有次一个教咏春拳的师傅对我说,我们咏春拳同人打时,这样一打,一抓,一捉,拳就到了人的面鼻口,就是反制擒拿。当时公安给他打过电话,他就被吓跑了。他说那段时间广州不准学咏春拳。

  “光脚”不怕“穿鞋”?

  北腿着厚底鞋打击有力

  南拳肘膝并用近身进攻

  “而南方到处是水地,农村穿草鞋比较多,下雨时甚至不穿鞋,用腿用不好就会伤脚。所以,我们普遍看到南方拳的风格是贴近身体进攻,贴近了可打可跌,肘膝并用。”

  陈扬:我看过很多武侠小说,一会说什么南拳北腿,一会又说南派北派。请教一下,关于武术的南派和北派的说法是否成立,区别在哪里?

  马明达:武术的正式分类出现在明代,第一次分类为一是长拳,二是短打,显然是从技术特征分的,分得最有道理。那时的南方拳,主要是浙江,闽、粤的记载不多。总体上说南方多属于短打类,主要就是贴身打击。北方拳不同,更需要周旋的空间,为的是要充分发挥腿的功用。明代以后有了新的分法,出现了内家、外家之说,南派、北派之说,还有刚派、柔派之说等等。

  陈扬:南拳北腿,是不是南方武术不用腿?

  马明达:不是南方人不用腿,而是北方习武之人喜欢穿一种双鼻梁的厚底鞋,这种鞋很结实,打击有力量。而南方到处是水地,农村穿草鞋比较多,下雨时甚至不穿鞋,用腿用不好就会伤脚。所以,我们普遍看到南方拳的风格是贴近身体进攻,贴近了可打可跌,肘膝并用。但是,南拳北腿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不等于北方没有拳,南方不用腿。

  陈扬:我们南方有一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看来这是绝对错误的。

  叶准:我们咏春拳主张学好拳,然后才用脚。怎么理解?因为你站在那里,用脚,只能一只脚在地,一只脚用力,如果你站都站不稳,用腿效果就不好。所以咏春拳前期多数玩拳,后期才用腿,不知道的以为咏春只有拳。

  中国武学核心是?

  习武是求道的内外途径

  非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

  “其实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就是说习武是内修精神,外习应变,本质上是以内外两条途径追求‘道’的境界。”

  罗韬:岭南武术发展得最好的是什么阶段?

  马明达:应该说清末以后发展非常好。主要是这里成了革命中心,孙中山再造中华于粤地,全国精英荟集岭南,尚武精神勃然兴起。民国时期广东的体育也是很不错的。李济深、陈济棠主持广东大政时,创建两广国术馆,民间又有精武会,北方拳家纷纷南下,国术发展势头很猛。西洋体育进入中国最早的登陆点就是广东。广东人打网球在道光年间就开始了,还有赛马、击剑、赛艇、拳击这些项目也有开展。

  罗韬:武术的现状如何?

  马明达:我以为很落寞,市场在萎缩,练的人越来越少,广东《武林》杂志的停办就是一个标志。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包括文武两大部分,“文武缺一非道也”。可是武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现在状态不佳,气息奄奄。而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举办东京奥运会,柔道进了奥运;80年代韩国举办奥运会,跆拳道进了奥运。我们去年搞了个有史以来最豪华最壮丽的奥运会,但赛场上竟没有一个中国项目,这是最大的美中不足。对此,国人反响不大,漠然置之,说明大家对本土体育已淡化到快要忘记了。

  罗韬:武术落寞原因在哪里?

  马明达:这里面有一个社会转型问题。我们在社会转型中没有重视文武并重的传统,重术轻道,重技轻学,没有创建出承继传统人文精神的身体文化体系。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重新建构武士道精神,为的是应对全面西化的挑战。通过改造,武士道精神以若干日本特有的体育项目为载体,得以正确传承,承担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这对于社会转型中不至于丢失自我是很重要的。

  罗韬:中国武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一句话讲得清吗?

  马明达:其实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就是说习武是内修精神,外习应变,本质上是以内外两条途径追求“道”的境界,一句话,习武是求道的途径,而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养,不是飞来飞去、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

  李小龙学哲学的?

  通读西方哲学老庄之学

  以求心身贯通释放极能

  “武学是实学,是身体文化,李小龙在追求实练实打的武学,追求术、法、道三位一体的武学真谛”。“他也运用影视手段,也有影视技巧,但不是把绳子绑在腰里飞来飞去,他不这么干”。

  陈扬:我在佛山呆了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听说过叶问。忽然一个电影出来,人人都知道叶问了。是不是还得承认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对普及中国功夫是有功劳的?

  马明达:李小龙是代表性人物,我们要承认这个人物的伟大成就,他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光荣。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我们在搞 “文化大革命”,在搞“解放全人类”,体育走军事化之路。而日本和韩国则高举东方人的武道精神,奋勇进入欧美大陆,终于改变了世界武坛的结构。他们的成功背后有政府,有企业家。而李小龙却是单枪匹马一个人打进去的,他是真正的孤胆英雄,这正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陈扬:李连杰和李小龙如何比较?

  马明达:李连杰是非常优秀的竞技武术运动员,但他不是一个武学家,没有实战经历,也没有武学上的建树,没有读到过他这方面的论述。他是以武从艺,由武术运动员转型成为杰出的电影明星成龙先生也是如此。当然他们对武术还是深有感情的。

  李小龙在香港长大,早年跟叶问先生练咏春拳,后来又向邵汉生、梁子鹏等人问艺,还练过洪拳,练过北方一些拳法。他的截拳道是在他在美国的多种比赛实践中探索和悟解出来的,是一种“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产物。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是学哲学的,千万别以为他是学武术的。他好读书,喜参禅,既学西方哲学,也读中国的老、庄之学。上大学时就有了几千册藏书。他富有才思和理性思维能力,文章写得非常好,充满了诗情和幽默感。影视只是他传播中国武学思想的一个路径,是他的事业的一个部分,远不是全部,也不是主体。他的最高成就还是在武学上。日本人尊他为“武之圣者”、“武哲”,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尤其是出自日本人之口。

  罗韬:好像李小龙在国内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评价。

  马明达: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主管部门并没有真正认同李小龙的截拳道,也没有将它纳入中国武术体系。他是叶问先生的弟子,十四五岁就跟着他。他受叶问先生的教诲,不只是技术,主要是身体以外的东西,是精神层面的。这使他不断寻求将哲学注入武学,以求心身贯通,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这非常重要。门派是中国武术的痼疾,门派是流派的狭隘化,很容易走向封闭保守,是自损之路。戚继光讲“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这才是原则。能融通才是大本事,李小龙是有这种大本事的人。

  武学是实学,是身体文化,李小龙在追求实练实打的武学,追求术、法、道三位一体的武学真谛,虽有不足之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他也运用影视手段,也有影视技巧,但不是把绳子绑在腰里飞来飞去,他不这么干,表明他希望即使是拍电影也要尽量保持武艺最主要的特点———质朴,而不是虚花,他叫做“花俏武术”。
TAG: 李连杰
搜索
顶:10 踩:1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5 (3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5 (36次打分)
【已经有49人表态】
5票
感动
6票
震惊
4票
8票
路过
3票
高兴
3票
同情
5票
难过
5票
无聊
5票
愤怒
5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