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清明时节, 又说杏花村(组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美国《美中信使报》   发布者:劳 荆
热度80票  浏览5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4月06日 19:00
        美国《美中信使报》资深记者: 劳 荆

        4月5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来临了。 在中国,清明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之一,放假一天, 供由各地民众返乡祭祖,串亲访友,踏青赏春,度假修整。
     
        而这几天的中国交通, 却又进入了春节之后的又一个繁忙时段:离乡在外的人们纷纷乘火车, 坐飞机, 开汽车, 返回祖籍故乡,祭奠故去的前辈和亲人。这几天的中国文化,几乎成了各地乡风民俗的大展示: 活在阳间的人们向长眠阴界的祖先们和亲人们扫墓陵,上香火, 送暝币, 放鞭炮,寄托怀念与祈求保佑。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大检阅,大呈现。

       说到清明节,人们不仅会想起那首千年流传, 久唱不衰的《清明》七绝诗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传此诗的作者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尽管此诗在记录杜牧主要作品的《杜牧全集》及《樊川文集》中都找不到,在杜牧作品的别集和外集里面也没有刊登, 但是, 最早出现在宋朝的《千家诗》中之后,人们都认定杜牧正是这首烩炙人口的古诗的作者。
今日安徽贵池之杏花村繁荣景象
现代山西汾阳杏花村之景象
代山西汾阳杏花村之石头标志
                       
       一  多方争论的话题:
       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然而,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和历史界,杜牧这首诗的创作之地和诗中所写的杏花村却成了多方争论的话题。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在中国国内,目前争当杜牧笔下杏花村的有十几个地方, 而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六处:

        1)山西杏花村--在汾阳县东部,自北朝以来,就以产“汾酒”著名。以酒而沽名,并已成为很多中国人被问到“杏花村在哪里”时而脱口而出的地方,乃首当其冲也!
        2) 安徽杏花村--位于贵池县城之西,素以产酒闻名。据传,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常来饮酒。而且,“清明时节雨纷纷”写的是江南景色,与安徽贵池天气相符,所以此处已被《辞海》认定为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3)湖北杏花村--位于麻城市歧亭镇,历史上这里是光州南下黄州的古道必经之地,也以产酒闻名。近期的许多证据和研究结果认为“杜诗”中的“杏花村”最有可能就在这里,理由是杜牧由北到南担任黄州刺史,经过此地而饮酒, 写下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4)山东杏花村--位于水浒英雄故地的梁山脚下,此处杏、桃、柿、梨间植,绵延十余里,村民散居其中,这便是《水浒传》中的“十里杏花村”。
        5)徐州杏花村--在江苏徐州丰县,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作一首,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历史记载里也能找出杜牧有可能到过此地的依据。
        6)南京杏花村--位于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此处岗峦叠翠,绿色环绕,前临大江,下为秦淮,历来是风景名胜之地,又称“金陵杏花村”。杜牧也曾光顾此地。

       正是由于杜牧的这首七绝诗篇在杜牧的诗集和编年史中查不到, 诗句本身既无序, 也无注,所以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他笔下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的千古之谜;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及文学作品的历史渊源已经在现代社会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潜能和社会效益, 因此, 才引来了关于“杜牧笔下杏花村”的“众说纷纭”,“众论不同”,“众村争嫡”和“众地寻据”的现代中国特异文化现象。

         二  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 对吗?

         在中国及海外,只要问起知道《清明》这首古诗的华人,“诗中的杏花村指的是哪里?”,十有七八会回答“就在山西呀”。 因为人们都知道《清明》诗中有酒, 有杏花村, 而海内外闻名的“汾酒”正是出自山西汾阳的杏花村, 所以多年来人们心目中就形成了这个根深蒂固的概念:杏花村就在山西。

          位于山西汾阳县的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便以产美酒著称,所产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到了唐朝时期,村内酒店已达72家,有诗人以“处处街头揭翠帘”之句来描写当时的繁荣酒象。 由于酒和杏花村是《清明》这首小诗中的两个主题词, 不知从何时开始, 人们就把这首诗与山西杏花村紧密联系起来。

           然而,细读《清明》诗中的句子,人们不禁要问:山西地处北方,何以会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诗中描述的应是南方一带的春景呀,从而对山西汾阳县的杏花村产生了质疑。认为杜牧杜牧写此诗的地方不可能是山西, 只能是南方。

         第二个质疑是文学家及历史学家对杜牧生平和编年史的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人能够提供出证据,证明杜牧曾经涉足山西、到过汾阳。如果从未到过山西汾阳, 怎么可能写出山西杏花村的清明景象呢? 持上述质疑的专家学者们得出一个结论, 《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不可能在山西!

          但是,坚持“山西说”的人们也不断寻找证据,终于在记录杜牧作品的《樊川文集•别集》中找到了一首名为《并州道中》的诗,并州是太原的古称。有人据此便说杜牧去过临汾,因为汾阳距离太原仅有150里的路程, 所以, 杜牧是在年轻时去并州时游历汾阳杏花村的。

        但质疑方认为上述这种说法并不足信。因为杜牧的《樊川文集》二十卷,是杜牧生前嘱托其外甥裴延翰编辑并作序的,当属可信;而所谓杜牧的《樊川文集-别集》乃是北宋田槩所辑,因别择不严,混入了李白、张籍、赵嘏、李商隐等人之作,甚
至有无名氏之作,或他人赠杜牧之作,可信度较差。据编纂杜牧年谱、《杜牧传》的缪钺教授通过考证杜牧生平事迹、每年行踪,认为杜牧未到过并州。而从晚唐和北宋人所撰写的各种文献,以及《山西通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中,也从未有过杜牧涉足山西境内的任何记载。

        关于山西清明无雨的质疑,也被维护“山西说”的一方找到了答案: 在唐代时,山西的春天与现在不一样,那时的汾阳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 他们指出,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这种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但是,如果把杜牧到过山西的唯一证据---《并州道中》这首诗的内容与1200多年前的汾阳气候“春雨纷纷,雨水充足”加到一起的话,“杜牧到山西写下这首《清明》”的假设就被完全否定了。因为这首诗的诗句是——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假设杜牧正是在写这首《并州道中》的时候到了并州,并随后前往汾阳品汾酒,那这“戍楼春带雪”的景象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如何放到一起呢?所以,唯一的假设也不能成立,“清明时节雨纷纷”绝不是写的汾阳,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也绝不是产汾酒的汾阳杏花村。
       因此,杏花村的“山西之说”已经被学者专家们首当其冲地打上了一个大问号。

         三  权威书籍《辞海》登出条目:
                 《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对吗?

     与山西杏花村同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是安徽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这里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由于历年来关于杜牧的诗《清明》这首千古绝唱,才使安徽的这个杏花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归纳起来,杏花村在安徽的说法有如下几个比较有力量的依据:

    1) 杜牧(803-852)曾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从黄州(又名齐安郡,治今湖北黄州市)迁池州(又名池阳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会昌六年调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东)任刺史,在池州整整当了两年州官,作出了许多德政善绩,也留下了几十篇珍贵的诗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层绚丽的光彩。有人认为,这首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就是他在池州的代表作。
    2) 明代以来有多篇文史资料记下文字,表示当年杜牧的《清明》写于此处。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
    3) 清代人郎遂(字赵客,号西樵子,一号杏花村)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传世。在中国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县志、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可谓凤毛麟角,被搜入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唯有贵池《杏花村志》(见《四库全书》总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杏花村志十二卷》)。清代名士、贵池棠溪乡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为郎遂《杏花村志》赋诗曰:“著出名书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宁止一丘壑,还情如椽纪太平。”清代诗人、贵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诗曰:“相传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两共幽。”(引自《杏花村志》卷七)由此可见,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诗后,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热衷修建这一名村。
 
         4)正是因为明代以来有不少关于“杏花村在安徽贵池”文字记载,因此,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也记载:“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市西。向以产酒著名。《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即指此。” 自此之后, 一般的文字涉及到杏花村时, 都引用《辞海》的这个条目,把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定位于安徽贵池.

         长期以来,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贵池杏花村作为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 都有了比较广泛的认同。这种认同主要建立在三个基石上:一是贵池确有一个杏花村,且以产酒著名;二是杜牧曾任池州刺史,其州府所在地就是贵池;三是池州地处长江中下游,这一带的气候特征是春天多雨,常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

          有这三个基石,很容易产生一个简单的认同: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的某一天,下着蒙蒙细雨,杜牧因为心情不好,一个人往郊外走去,想要寻一个饮酒的地方,于是向路上的放牛娃询问,放牛娃便用手指着告诉他:前面杏花村有好酒。
          事情虽然简单, 但是随之而来的疑问也同样地简单::
           第一,杏花村近在肘腋之间,(明嘉靖二十年《池州府志》:“杏花村在城西里许”),杜牧作为一州刺史,辖区内有这么一个名胜,他能不知道?还用得着问路于放牛娃吗?第二,就算杜牧是第一次去杏花村,所以要问路。但杜牧作为一州刺史,最高行政长官,为什么不带随从作为向导,偏要去问路于放牛娃呢?第三,就算 杜牧是刚赴池州任时去杏花村的,第一次到,所以要问。那么,人们也要问:杜牧是什么季节去的池州?走的是什么路线?可有人接待?
         那么, 弄清楚杜牧第一次来池州的时间、线路、情景、心情诸要素十分重要。
          细查原文,杜牧的《祭故处州李使君文》中有一段文字就是回顾他初赴池州刺史任时的情形,兹录于下:

      及我南去,君刺池阳,我守黄州,葭苇之场。唯君书信,前后相望,辞意纤悉,勉我自强。律我性情,补短裁长,一函每发,沉忧并忘。幸会交代,沿楫若飞,江山九月,凉风吹衣。为别几时,多少欢悲,志业益广,不可窥知。长人之术,酋为吏师,纵酒十日,舞袖僛垂,语公之余,且及其私,许以季女,配我长儿。(《杜牧全集》卷十四)
   
    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如下重要的信息: 第一,杜牧于会昌四年(844)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他往池州赴任的时间是农历九月。关于这,各种写杜牧生平的书籍都是这么记载,应无异议。第二,杜牧走的不是旱路,而是水路,从黄州乘船东下直达池州。两州均临长江,这么走是最方便的。第三,池州原刺史是李方玄,杜牧去是接替李任刺史的。杜牧去池州赴任,因能再次与李方玄相会,所以他心情急迫而兴奋。“幸会交代”,是说为能碰上接替李方玄的职务这么一个机会而感到幸运。“沿楫若飞”,是说船行得很快,表现了杜牧急切兴奋的心情。第四,在池州与李方玄相聚的那些日子,两人相处得十分快乐,“纵酒十日”,还有歌舞助兴。由此可以看出,杜牧第一次去池州,不是在“清明时节”去的,而是在九月。选择的线路不是旱路(“路上”),而是水路,是乘快船去的。他这次去不仅仅是履新,还是会友,因而心情急切而兴奋,没有任何“断魂”的迹象。到池州后,与友人欢聚,连续十天吃酒,欣赏歌舞,谈论公事,又畅叙友情,心情一直都是很好的。

    据此,说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就是池州贵池的杏花村,也是值得打上一个问号的。
      
           四 专家学者们调查研究的结果:
                  《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就在在湖北麻城歧亭镇,可靠吗?   

       杜牧笔下杏花村的第三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湖北省麻城市的歧亭镇。这也是本文作者比较支持的观点。

       当今湖北省黄冈市属下的麻城市歧亭镇, 地处麻城市市区西南七十里处,距黄州约100里,106国道从镇中穿过。它是个古镇,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在黄州府麻城县条下有一段对歧亭的记载:
       岐亭城,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岐亭县,亦蛮县之一也。今为岐亭镇,旧与黄冈、黄陂连界。明时嘉靖中,议设郡于此,防御寇盗,并伐石甃城,寻建黄安县而止。
   更为重要的是,岐亭是当时由光州南下黄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光黄古道是由中原渡淮入湖广的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而岐亭是这道上的必经之所。北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任黄州团练副使,从汴京(今河南开封)经河南新息(今息县)过麻城春风岭至岐亭,与隐居歧亭杏花村的老朋友陈季常不期而遇,相聚五天,然后往黄州赴任。由此可以看出,这条道路在当时是一条便捷而重要的官道。

     那么,为何说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是在湖北麻城所属的杏花村所写的呢?归纳起来应该有如下几点理由:

第一, 路线合: 湖北麻城所属的杏花村早在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一条便捷而重要的官道---光黄大道边的主要驿站之一。它是唐宋时代被派官员从北方的光州到南方的黄州等地上任新职的必经之地。唐代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被朝廷任命为黄州刺史,从京城长安出发到齐安(黄州)赴任走的是旱路。麻城歧亭属齐安管辖之地,也是当时的交通要道(驿站),是通往黄州的必经之地,因此, 杜牧赴任黄州刺史时, 必然路过歧亭镇这个重要驿站。大文豪苏东坡在担任黄州副团练使期间, 曾经多次流连忘返于歧亭镇及杏花村,留下许多文墨为证。直至今天,杏花村仍然沿用了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名。

第二, 时间合:杜牧在前往黄州赴任的路途中正是清明时节路经麻城杏花村的。各种有关资料证实,杜牧是在会昌二年农历二三月间到达黄州任职的,因此他于头一年年底从长安出发, 经过光州,沿着光黄大道奔路来到麻城杏花村一带时, 正好是春雨纷纷的“清明时节”. 当杜牧走近杏花村时,已逾两千里之遥的路程,中途想找一酒店消饥解渴,因初到此地,不识路径,故问路于牧童,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 气候合: 湖北麻城一带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与《清明》诗文中描述的非常吻合。麻城地处鄂东,属江南气候,春季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

第四,心境合: 按照历史的记载,杜牧当时的处境与诗中抒发的情感也非常吻合。当年,作为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杜牧,本应实现人生更高的理想和目标,但由于一些政治原因,不仅没有被委以重任,反而从京城下放到边远的小城,沿途又经过两千余里的长途跋涉,人生地不熟,身心非常疲惫,失落情绪与 “断魂”之感由然而生。从杜牧的一首叫《题齐安城楼》(齐安:黄州)的诗文进一步得到印证:“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是杜牧登黄州城楼时所写的一首思乡诗,遥望故乡,细细数来足足离家有七十五长亭之遥,即沿途经过七十五个驿站,总里程达到2200多里。这是一次长途跋涉的苦旅,也是一次“断魂”之旅,在这种艰难困苦与失望中,产生 “断魂”之感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第五:文化合: 麻城杏花村的“村、酒”文化历史悠久。歧亭历来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自南朝以来,这儿一直为官商频繁活动之地,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杜牧、苏东坡、陈季常等当地要员因公务、生活常来此地活动,清代廉吏于成龙曾在此为官。作为地方商贸中心,杏花村酒店生意一直很兴旺。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流传着“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里有美酒,村中有美人”的民谣。这些都可以从苏东坡的诗文及其他多位与杏花村有关的名流们文字中得到印证。

    麻城杏花村座落在古镇歧亭西北约3公里处,占地面积百余亩。这里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大别山的余脉使这儿的地势微微隆起,村落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一派山水、田园与古村落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
    相传,杏花村自古名胜众多,杏花村门楼、杏花古街、宋贤祠、杏花古刹、东坡桥、杏泉、杏花村酒家、杏花村三名仕墓、桃林街等都是杏花村的重要景点。如今,由于时代的变迁,遗存的古迹不是很多,主要有杏花古街、宋贤祠、杏花古刹、杏花村三名仕墓等,其余古迹因年代久远遭损毁逐渐消亡。
     尤其是这里的佛教古寺---杏林寺,始建于1300多年前唐朝时期, 苏东坡、陈季常和于成龙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寺发生了许多的故事。特别是清朝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 曾对杏花村的美景和杏林寺的灵气赞赏有加, 并为该寺亲笔题写了“杏花古刹”四个大字,御封该寺为在湖北境内的唯一国庙。

     目前, 来自于美国明桥国际集团公司的两位旅美华侨正在与湖北当地的有关方面一道,努力开展“杏花村湖北说”的探索与论证工作,努力挖掘杏花村-杏林寺的文化旅游资源, 进而努力打造杏花村-杏林寺风景名胜的一片新天地。  
(作者: 美国《美中信使报》记者: 劳 荆)
搜索
顶:2 踩: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2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8 (16次打分)
【已经有27人表态】
7票
感动
2票
震惊
3票
3票
路过
3票
高兴
2票
同情
1票
难过
5票
无聊
愤怒
1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