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中国人何以会变得“不守规矩”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谭三桃
热度85票  浏览4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3月26日 19:53
   有论者认为,“中国的不文明,缘于其严重缺乏规则意识”,进而从人与规则互动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每次谈起规则时,潜意识中都会预设着一个严厉的管制者,一个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中国人每次谈起规则时”,“潜意识中”是否“都会预设着一个严厉的管制者”,恐怕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涉及一个对“管制者”亦即权威进行分类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或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其成员被要求遵循的规则类型也是不同的,这里也就涉及对规则的分类。而规则又是权威的意志的体现,并靠一定的权威来保证其执行。鉴于此,我们不得不首先对权威的类型来做一番小小的考察。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里,用“横暴权威”和“共意权威”区分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两种权威。前者是通过强力人格获得的权威,后者指普通民众共同承认的权威,其力量来自村民的共意。横暴的权威主要存在于政治生活领域,体现为国家强制力,以“管制者”的面目出现,确保法律法规等正式规则得以顺利实施;而在一般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政不下县”,实施的是礼法统治,并无所谓的“管制者”。这种通行于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规则大多内化到了各位成员的日常行为之中,是谓“共意的权威”。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曾经有着“礼仪之邦”传统的国人现在变得“不守规矩”了呢?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从历时性的角度,把权威分成传统的权威、领袖的权威和法理的权威三种类型。他强调,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是法理权威代替传统权威的过程;其中领袖魅力权威的作用在于促进或延缓这一取代进程。

  显然,我们通常所说的国人“不守规矩”、“缺乏规则意识”的“规则”,指涉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规则”,与通行于乡土社会的所谓“规矩”,大有不同。现代工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关系的链条越来越长,必须靠一系列全新的规则来维持其正常运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整体的观念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而产生了。自由散漫、不守时、不守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小农意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因此,准确地说,不是国人不守规矩,而是大部分国人仍然沿袭的是传统的农业时代的思维模式,守的是“落伍”的规矩。在这里,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区分与主流社会的要求发生了错位,国人认为正常的举止,却被现代社会视为违规。而且,有些人根本想象不到,小农式的狡黠、大量个体的违规会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紊乱,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最终损害的是违规者自身的利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延缓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这正是“文化堕距”理论之要义;这也是一些“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国家会普遍遇到的问题,只不过是这种阵痛持续时间的长短、剧烈的程度不一罢了。

  所以,对于认为只要有“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就能够建立;“管制加码只会加重国人对规则的不尊重意识,强化公民与管制者的冲突” 的说法,窃以为,过于表面推理了。倘若让公民参与,没有一个人会公开说应该制定一个可以闯红灯的交通规则来。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又该当何论呢?

  由此可见,角色行为与实际行为是有差距的,“应然”不等于“实然”,“参与”更非一剂包治百病的良方。规则可以引进,停留在小农时代的落后观念却远非靠“参与”这一手段就能一蹴而就地得到提升的。我们不能说“管制加码”万能,但在公众素质普遍不高的今天,加强外在的约束也很有必要,东亚许多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可视而不见。
TAG: 中国人
搜索
顶:4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1.08 (2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2 (22次打分)
【已经有30人表态】
6票
感动
5票
震惊
3票
2票
路过
1票
高兴
2票
同情
3票
难过
4票
无聊
3票
愤怒
1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