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世界军事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官员透露:中国导弹可以打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组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146票  浏览9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3月15日 15:40
中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月12日表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概括起来,第一,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导弹打到地球上任何一个想打和应该打的地方。第二,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有效载荷,送入空间的任何一条轨道。第三,我们可以把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坐我们自己的火箭和飞船,送入太空。这是我们 50年来三个方面的成就。

人民网报导,中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月12日做客人民网“两会看科技”访谈。就“神舟七号”、中国航天、太空话语权等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视频交流。

[主持人]:就是关于对未来的设想。我们知道去年11月16日,火箭研究院迎来了50华诞,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研究院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梁小虹]:研究院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去年11月16日是我们建院50周年,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同志在纪念大会上对我们做过概括,他讲,一院在航天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核心支撑作用、战略基石作用和技术拉动推动作用。这4个方面的作用,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们院在航天事业发展50年当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东风-15、东风-11、东风-21弹道导弹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50周年,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起来,第一,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导弹打到地球上任何一个想打和应该打的地方。第二,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有效载荷,送入空间的任何一条轨道。第三,我们可以把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坐我们自己的火箭和飞船,送入太空。这是我们50年来三个方面的成就。

在这50年中,我们走了三个里程碑:1970年4月24日,我们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使我们中国有了自己的火箭和自己的卫星。2003年10月15日我们用自己的火箭把我们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去年,我们又完成了首次“嫦娥绕月”工程。去年6月份,又经历了“长征”火箭的100次发射。100次发射使我们国家在发射数量上进入了“世界俱乐部”的前四名。这就是我们50年所走过的路程,也是我们应该起到的作用。

[主持人]: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人才辈出,是人才密集的航天高科技人才高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哪些好的经验?

[梁小虹]:大家谈中国航天的时候,无一例外谈到中国航天的这支队伍。因为我们现在也看到,中国航天发展有赖于这支队伍。反过来说,这支队伍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得到了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就是事业培育了人才,人才推动了事业。这是我们想讲的事业和人才的基本关系。

因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航天工作,给航天工作者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历史上,我们有一批同志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勇于攻关,推动和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使航天事业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总结50年,我们讲到底在这里是怎么做的:第一,有一个根据事业发展的好的人才规划。我们这个研究院“文革”前来的设计人员主要是1960年前后和1966年前后这两个阶段的设计人员。他们是同时间步入航天领域,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整个事业出现需要新老交替和青黄不接的时候。

在80年代,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数的问题。要补充大批新鲜血液加入航天队伍,要满足我们日益增加的科研生产任务。这时候我们每年大体都从高校增加几百个毕业生。这时候主要解决的是数量的问题。
资料图:中国东风-31洲际导弹


到了90年代,在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完成了数量的补充。它为第二个“十年”,90年代,打下了一个基础。90年代我们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这时候,很多年轻同志走到这个领域来,都是20多岁、30多岁,院里提出“培养启用青年,关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顾老年”的方针,又提出来优培、优导、优育的方针。又提出了很多特殊的培养政策,使一批年轻人在技术和管理岗位上迅速得到成长。现在我们很多在岗位上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我们的常所长、我们的院领导,都是在这个时间锻炼成长起来的。

到了世纪交替以后,我们在数量上解决了新老交替问题。这时候,就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人物问题。我们要培养我们的领军人物,培养我们的带头专家,培养我们的精英,培养我们的骨干。80年代,我们解决的是人数;90年代,我们解决的是人才;本世纪前10年,我们解决的是人物。这个规划保证了我们从数量上到骨干方阵到领军人才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设计。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里还有一个注意把年轻人推到重要岗位上。在我们航天领域,老同志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他们完成了航天的创业。到了新老交替以后,我们的老同志由于年龄原因,退出了历史岗位。怎么解决交班的问题,敢不敢把重任、重担压在这批年轻人身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到90年代的后期,我们在进入新老交替的时候,实际上那时候,我们整个45岁以下年轻人占的比例都比较少,绝大多数还是以50岁以上同志为主,那时候在院里面占63%。

这时候,我们就要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同时,把一批有培养前途、思想好、技术精的同志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培养锻炼,老同志帮助他们把关。到了本世纪,我们45岁以下的年轻同志由生力军已经变成了主力军,我们现在全院45岁以下的年轻同志,已经占到了68%。

我们的总体设计部将近1000名同志,平均年龄33岁,平均在航天工作的时间是6到7年。我们现在的新研制大运载的总师、总指挥40多岁。我们的载人航天火箭总师、总指挥40多岁。我们的“长三甲”系列的总指挥40多岁,我们的院领导班子40多岁,就是把年轻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去培养锻炼,使他们更好的成长,这是保证我们事业常盛不衰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50年浓缩到一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祖国、追求卓越”。这八个字可以把我们50年整个历史概括起来。因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诞生之初,就承担着国家使命。在它诞生之初,它是在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创业、发展,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在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理念。当然,每个时期的卓越,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内涵,但是,在整个研究院这个团队当中,在我们工作当中,在大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当中,祖国和卓越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念。

无论是早期创业,还是到了我们自己研制运载火箭,以及到后来的载人航天,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国家利益是院里全部利益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任务,而在国家利益中,很多同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一辈子,一批年轻人,我们说的“80后”,也走到了我们的团队,“90后”也走到了我们的团队。在他们里面,以后在逐渐接受“祖国”和“卓越”这个理念。我相信50年用“卓越”和“祖国”概括,今后这种理念,将依然可以用这两个词来概括。

刚才主持人问的是我们新一代运载火箭。我们通常说的大运载火箭。现在,我桌子旁边这枚火箭就是大运载火箭。我不知道网友看了这个火箭以后感觉怎么样,我很喜欢这枚火箭。火箭的外形,我不讲气动外形,我就讲它的外形,非常漂亮。我们这枚火箭是2004年开始启动研保条件、论证工作的。再往前推,这枚大运载火箭在什么时候提出来我们要上马、要设计、生产自己的大火箭?是1986年。1986年到2006年,整整走了20年的时间,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管多长时间,最后我们统一了对中国生产大火箭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生产大火箭?有些同志见到我面,说我们国家火箭、我们的航天和世界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我跟他们说,我们的总体技术处在世界第三,我们的单项技术处在世界第二和第三之间,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运载能力。现在,我们的火箭有200公里低轨道的运载能力,最大运载能力是10吨,我们的高轨道,远地点轨道,36000千公里轨道最大运载能力是5.1吨,而这个运载能力正好和发达国家运载能力相差一半。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把更重的、更大的载荷运到空中去,那就需要大推力火箭。而这枚火箭就适应了我们这方面的需要。

这枚火箭是2007年科工委正式批准启动生产,2006年中央专委正式批准立项的,今年这枚火箭要完成从方案设计阶段转到初样设计阶段。我们火箭设计有四个阶段:第一方案论证阶段,论证一个什么样的火箭,这里它关键技术是什么,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能不能完成这枚火箭,你要论证。这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保证论证方案是科学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方案设计阶段。中央批准了以后,我们要设计。比如现在的芯级是五米,这个助推器是三米三五,这个助推器是二米二五,而我们现在的火箭,我刚才说的火箭,直径都是三米三五的,大家想,我们五米的火箭加上两个三米三五的助推器,过去的助推器是二米二五,芯级是三米三五,现在我们是助推3.35米,助推2.25米,芯级是5公里,这样一个大火箭它就可以完成我们未来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枚火箭是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天津批给了产业化生产基地3000亩地,在3000亩地滨海新区这个地方,我们不仅要设计中国的大火箭,根据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可能将来还要设计生产我们的重型火箭、巨型火箭。

这枚火箭要在海南发射场发射。2014年,它首飞将大大提升我们国家的发射能力。而且大家非常关心我们的“绕月”工程。我们“嫦娥一号”顺利地完成了它的任务,我们的首张月图也已经发回来了,按照“绕月”工程分三阶段,通常讲就是绕、落、回。它的“落”和“回”,都要通过这枚大火箭去完成。因为,它要把我们自己的月球车发到月球上去。现在,我们的火箭能力是不够的。就要靠我们的大火箭。

大火箭生产出来以后,我们未来国家30年到50年发展空间技术和和平利用空间,这个需要就能够满足。同时也能够实现我们运载技术跨越式的发展和航天可持续的发展。我希望大家关注这枚火箭的研制,对它们给予更多的支持。
TAG: 导弹 中国
搜索
顶:7 踩:1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3 (3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5 (41次打分)
【已经有50人表态】
7票
感动
7票
震惊
2票
4票
路过
3票
高兴
6票
同情
5票
难过
8票
无聊
4票
愤怒
4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