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文体娱乐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康熙是什么口音? 说东北话颇像“小沈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本站编辑
热度46票  浏览1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06日 17:47
  康熙是什么口音?

 
 最近,广电总局下发的影视剧中领袖人物要说普通话的通知,引来一片众说纷纭。这让笔者突发奇想:在影视屏幕上频频出现的康熙该是什么口音?

  看《满汉全席》张铁林演康熙,说话时高声大嗓、字正腔圆、拖腔拿势,一口地地道道的普通话。历史真是这样吗?

  近日读康熙对臣下奏折的批示,稍玩味间注意到这样几处:

  ①“知道了。近日审事的大臣众论何如,必先严否?”

  ②“……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

  ③“……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

  ④“……密折伏于丙丁(今注:火的代称)了。”

  ……

  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呢?

  ——康熙还带着挺重的东北口音,或者说,他颇像今天的赵本山小沈阳一样,说的是“东北话”。

  何以见得?

  “①”之中,“必先严否”,实际上皇上问的是:“比”先前更严了吗?普通话里“必”读第四声,东北话“必”读第三声(读如“比”),于是康熙就把“比”写成“必”了。

  “②”之中,“可以出根”,实际上皇上说的是服了这药“可以除根”。普通话里“出”读第一声,东北话“出”读第二声(读如“除”),于是康熙就把“除”写成“出”了。

  “③”之中,“费一凡事”,实际上皇上嫌的是又要再费“一番事”。普通话

  里“凡”读第二声,东北话“凡”读第一声(读如“番”),于是康熙就把“番”写成“凡”了。

  “④”之中,“伏于丙丁”,实际上皇上说的是把密折“付于丙丁”,即用火烧了。普通话里“伏”读第二声,东北话里“伏”读第四声(读如“付”),于是康熙就把“付”写成“伏”了。

  这种情况略想一下不难理解。看看我们身边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就可以知道,语音这东西是带着超乎寻常的传统力量的,源自远而流甚长。康熙的老根在辽宁的新宾,身边那个“语言场”造就了他一口浓重的东北味儿;后来他在北京坐“龙廷”年深日久,北京的语音环境自然对他会有影响。所以,在落笔写“御批”时,官场上通常使用的“北京音”和他那骨子里带来的“东北音”,就搅和到了一起,文字上也就出现了这些“转音借代”。

  既然如此,如果只是追求“历史的真实”的话,那么影视中的康熙就不该是普通话,而应该是东北话;就不该是张铁林他们演,而应该是赵本山、小沈阳来演。可是设想一下,倘若如是,观众是不是也会感到“别扭”,“不真实”?

  要求领袖人物说普通话——从长远来说,应该是有道理、有历史观的。

  杨良志
TAG: 小沈阳
搜索
顶:3 踩: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6 (1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62 (13次打分)
【已经有14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