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蒋村麻纸:薄一波家的纸坊曾是全家“饭碗”(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晚报    发布者:综合编辑
热度201票  浏览1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22日 13:59
  24年

  ——麻纸从家常用品退化为“非遗”

  11月11日,蒋村麻纸制作技艺作为“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之一,刊登在了文化部办的《中国文化报》上。造纸术曾经是名闻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今,用传统方法造纸已走到尽头,需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来挽救。

  山西定襄县蒋村,曾经是明清以来麻纸制造重镇,然而到目前,只有刘隆谦老汉(83岁)等4户人家还断断续续做手工麻纸。去年,4家总共做了千数小捆(二百多万张),这个产量相当于1985年蒋村麻纸产量的3%。刘隆谦等人的做纸方法如今成为“非遗”。今年6月,这个技艺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项“非遗”从大众视线中淡出的时间并不久远;仿佛就在昨天,手工麻纸还是所有普通百姓家中的常用品。——供销社里再也买不到麻纸,也仅是近十几年的事。

  定襄县文化中心主任张尚瑶说,在定襄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麻纸从古以来都是一种常用的物品:做记账本、小学生写仿、农家糊窗户、打顶棚、办白事时做纸扎、裱棺材、观堂寺庙等古建筑上用来裱木柱等,都需用麻纸。制作这种纸张的小作坊叫“纸坊”,在二三十年前也遍及各处,一点也不稀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纸坊及麻纸大量而迅速地从生活中消失。现在提到麻纸,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再熟悉不过,都想不到它已经走到需要“抢救和保护”的地步了。

  刘隆谦回忆,在日占前后,蒋村800余户人家中,有约200户都是开纸坊的,作坊从正月做到腊月,一年不停;每个池子年产麻纸一百四五十捆(约30万张)。产出的纸规格多样,大幅面的用于糊窗户,小幅面的用于裱糊。一年到头小贩往来不断,用马车运往崞县、五台、直隶、绥远各地。新版的《定襄县志》则记录,到1985年,蒋村全村有池子230个,年产麻纸2.7万捆,55万公斤,产值141.4万元。那时,大汽车常常到村里来,把蒋村麻纸运往各个基层供销社去出售。到现在,蒋村只有4户人家、8个池子偶尔生产,还不全是生产纯正的麻纸(更常生产的是成本较低的玻璃纤维纸),只有特殊需要时才做麻纸。刘隆谦说,现在谁家也不在天冷时生产了,主要是这些年来炭太贵,烧不起了。——冷天生产需要架炭火。

  蒋村麻纸是纯手工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蔡伦当年发明的那办法。蒋村一直供着蔡伦的牌位,每年三月十七和十月初十对蔡祖师进行祭祀。至今,这种纯正的“四大发明”之中的手艺,已经被法兰加工业和打工潮淹没殆尽。

  27年

  ——薄一波家的纸坊曾是全家“饭碗”

  蒋村是薄一波的老家,清末民初,蒋村一二百户开纸坊的人家中,薄一波的父亲薄昌福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就是靠着开纸坊,外来的薄昌福才在蒋村扎下脚,并且在村东头周家堡子买下一处小院子,买了8亩坡地。

  1900年前后,薄昌福迁来蒋村时,贫苦无依。靠着薄一波的三姑父相助,薄昌福先在他的纸坊里干活,后来又和一个姓朱的合伙开了“万盛昌”纸坊。朱某能写会算,负责管账;薄昌福勤恳能干,在小厂子里领工做纸;薄一波的母亲负责晒纸。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薄昌福终于积攒了一些钱,在蒋村买下那个小院。

  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揭秘了这段历史,他家的纸坊开了27年,靠这个合伙小买卖,一家子才有了生活之资。

  薄一波父亲的做纸生涯,基本可以算作蒋村普通农民的谋生典型:种地加小手工业,不会发大财成大款,但也衣食丰足,合家饱暖。

  蒋村的麻纸制作,在日军侵华和后来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中受到不小打击,但由于社会上大量需求的存在,很快就“复产”了,技艺也没有丢失,没有断代。真正的致命打击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时,麻纸需求在社会上大规模缩减,法兰加工非常赚钱,蒋村的造纸人家集中关张,十不存一。

  1900年

  ——麻头、破布+手工的蔡侯纸走到尽头

  在山西人看来,蒋村的手工麻纸并无稀奇,这种造纸法曾经遍布城乡。但参与评审这项“非遗”的国内文房四宝方面的专家樊嘉禄认定:这样的技艺,就是蔡伦当年做纸的办法。用麻头、破布、旧渔网来加工纸,樊嘉禄说,隋唐以前曾流行这种纸,但宋元后就弃用了,仅在民间一些特定场合使用。蒋村的麻纸,正是用正宗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造出来的纸:因为,它正是用麻头做的。

  刘隆谦向记者介绍了蒋村麻纸的原料和主要工艺流程:

  普通麻纸,用一般的麻皮即可。要做好麻纸,就用当年的新麻皮。新麻做出的纸,更坚韧,更耐撕扯。

  收回麻皮来,将麻剁碎,泡开洗净。捞出来再放进石灰水里泡,然后捞出来,抓成圪蛋,上大锅里蒸。蒸出来晾晒干了,到碾子上碾碎,而后放到碾槽里退灰。然后再上碾子反复碾,直到碾出细纤维来。碾细后,可以往里勾点碎纸条(为了节省成本),再洗,最后就可放到池子(行内称汗池)里,用棍子搅拌了——这叫“搅汗”。搅拌充分后,就进入下一环节,抄纸。这时,工人拿着一个方框形的竹帘,伸进池子里捞一点纸糊糊,摇匀了,倒在一边,再捞。捞好一摞子纸了,纸还是湿的,就需要晚上进行挤水。第二天,将这一摞子搬出来,一张一张揭开,贴在白灰墙上晾晒,晾干了,揭下来,就是成品的麻纸。

  刘隆谦说,做这种纸,费工费火,成本很高。生产队的时候,物价低,人们也不讲效益,一张老连纸卖3分钱。去年,他做的麻纸,卖到5毛钱一张。

  麻纸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主要特点就是耐沤、坚韧和天然防蛀,一些用麻纸做的账本,如现在能见到的早期晋商用账本,历二三百年基本没什么变样。

  但麻纸也有一些缺点,就是因麻皮的胶质不易除尽,麻纤维极难弄均匀,麻纸成品上很难避免小孔、小凸点、厚薄不匀等“毛病”。因这种缺点,记者采访到的几位文化工作者都承认,他们从没有看到过麻纸印刷品。——麻纸也许只适合毛笔书写。

  记者小时候也在家乡(长治地区)见过做麻纸的全过程,但现在此种作坊已经绝迹。

  著名的蔡伦生活在公元100年左右,他发明的造纸术在1900年后,终于走到尽头。

  8000元

  ——“造纸术”今后将靠政府每年的补贴而存活?

  蒋村的麻纸制作技艺,今年6月份被确定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现在,还要申报国家级,并申请确定非遗项目传承人。据说,传承人确定后,每年可以有8000元的费用供他们保护造纸技术之用。

  但是,将麻纸制作移进“温室”养护起来要维持多久、最终价值何在,都是注定要后续争论的话题。

  麻纸在现实中已基本死亡——几乎没有需求。

  记账,现在用各种格式的专业账本,而且不再要求纸张的耐久性。小学生早就不“写仿”,现在叫“学书法”,纸张则改用毛边纸甚或用宣纸。农村盖房打顶棚,早前用麻纸,现在用石膏等物。真正的古建筑修缮也许还用,但不用麻纸的非常多;仿古建筑多用水泥柱,根本就用不着麻纸来加固和防蛀。目前,真正还用到麻纸的地方,只有农村办白事时裱材、剪纸钱、糊阴凉幡用——但如果买不到麻纸时,这些地方也都可用白布或其他白纸替代。

  麻纸似乎真的没用了。——只有它的优良特性得到进一步开发时,也许它才能重生。
TAG: 山西
搜索
顶:14 踩:1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9 (5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9 (44次打分)
【已经有81人表态】
7票
感动
10票
震惊
6票
8票
路过
8票
高兴
10票
同情
9票
难过
7票
无聊
9票
愤怒
7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