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生活世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南方都市报:今夜,十博士会否搜捕圣诞老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89票  浏览20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6年12月26日 14:38
作者:熊培云

面对圣诞节入侵,来自北大、清华、南开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署倡议,以此“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又有人拿国家和传统绑架国民了。

“十位博士联署”炒得火热,仔细一看,“十位博士”当中也有“半成品”。 想必其中几位尚未熟透的“博士生”是有些迫不及待了。不过,这并非关键所在。

就算你是“博士熟”,糖葫芦般串成十个,讲究阵容与排场,再挂上名牌来告诉我或者我们现在身处怎样一种险境,也未必尽能说服我。毕竟,名牌与排场都不是证据。

可怜这些“博士”,拿了“西洋文明”的种种好处,却又以保家卫国的pose来换取掌声。这大概是“大义灭亲”的最高境界了。倡议书说,“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然而,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节日,让大家彼此祝愿,究竟何罪之有?“博士生”和“博士熟”们大谈“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要驱逐西洋文明的“异端”。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主体性”,

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之上。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从政治伦理上讲,国家因契约而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制造的一种工具,同样难免有“虚拟社区”的意味。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德,同样取决于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本土情感并非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我们的一切文明,当归属于人类文明。本质上说,人类文明是一个“文明共同体”。然而,有些人非要将人类文明像切西瓜一样分成几瓣,然后将它们对立起来,就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勾引大家举起各自的一瓣西瓜进行肉搏。文明对立论者说别人手里的西瓜被下了毒药,而自己的那一份却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所以,在他们看来,向世界推销孔子是为世界文明作贡献,而在中国抵制给小孩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却是为保家卫国。他们丝毫不为自己抵制人类文明的成果感到害臊。这种精神分裂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尽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举着西瓜刀与光彩照人的人类文明作战。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那完全是后人的自由。至于说圣诞节对本土节日的压迫,更是无稽之谈。毕竟,圣诞节并不具有排他性,它只是多给了民众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且,并非多数人选择过圣诞节,其他人就不可以过圣诞以外的节日。十位“同端博士”以“传统文化”的名义驱逐圣诞老人,不过是用自己的愚蠢观念剥夺或诋毁他人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愚蠢的自由,若是号召别人和他们一样愚蠢,而且愚蠢到了“爱国”与“爱传统”的高度,倒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了。今日中国正在转型,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征途中,有些人签名是做历史与文明的加法,有些人签名是做历史与文明的减法;有些人为民众获取更多的权利签名,冒险犯难,促进中国的自由与繁荣,有些人则为“驱逐异端”签名,给这个社会的发展增加几副手铐与脚镣。 <<<江南时报:抵制圣诞节就是文化自信?

我曾经主张“每个人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中国的自由”,一个社会的富庶,就在于我们有较多种的选择。平安夜,不知道那些穿着西服在网上摆pose的“同端博士”是否会跑到松树林里搜捕圣诞老人,为中国文化做净身运动。文化卫道士们或许永远目光明亮,他们不用睡觉,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终究会疲倦。若要相安无事,最好的办法是他们继续保留“唤醒国人”的热情,与此同时,也请尊重我们在劳碌一天或一年后选择如何休息或睡觉的权利。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像过圣诞那样过节

  作者:薛涌

  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并且还真写了一篇宣言:《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然人家讲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就不妨翻翻《论语》。《学而》的开篇,孔子就讲“人不知而不愠”,接着斥责“巧言令色,鲜矣仁”。读通篇的《论语》,孔子的教导始终如一:少说多做,以自己的行为做别人的典范,这样人家就会到你这里来求道,那些动不动就自我标榜的人,最让人不耻,言行不一者,更令人厌恶。你真有“主体性”,做出来给大家看,少嚷嚷。

  遗憾的是,一位在宣言上签名的北大哲学系的周“博士”指出:“中国当代人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响太严重,圣诞节就是典型的例子。”可是,网上刊出的由他“本人提供”的照片,却是西装革履,洋发式,“洋眼镜”。

  这不是搞笑吗?在北大哲学系搞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不知道孔子讲的“观其言而察其行”吗?

  我们不妨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现在不仅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春节也在美国流行。我在美国住了十几年,一直不过春节。这大概是因为在国内过得倒了胃口:大家除了看那平庸无聊的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吃吃喝喝,还有从港台学来的送红包等等,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可是,这几年,每到春节,总是美国人提醒我“节日快乐”。孩子的学校要把我们请去,给大家介绍中国的春节。当地的图书馆等文化机构,还会举办纪念活动。中国城则更有大型庆典,广告做得哪里都是,美国家长也带着孩子和我们一起去看热闹。两年前看报道,拉斯韦加斯的赌城,一到春节几乎摇身变成了中国城。因为中国的赌徒人多势众,做生意谁敢得罪他们?以我们的标准,这是不是中国文化对美国的侵略呢?是不是美国也要出来十个“博士”联名呼吁抵制春节,反对商家炒作外来节日呢?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跨国整合,文化汇流,使中国经济起飞,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观人类的文明史,这种文化汇流碰撞的时代,多是文艺复兴的最好机会。欢迎外来文化,不仅可以取人之长,而且也可以给本土文化带来创造力。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盛唐,不就是胡风横扫天下,长安满街卖胡饼的时代吗?

  当然,拥抱外来文化,并非盲目追风,应该有个尺度。在我看来,尺度无非有两个:第一,要看这一文化和我们所珍重的核心价值是否相融;第二,要看这种文化本身是否优美,是否能弥补我们文化中的缺失。以这个标准看,我们不仅不该抵制圣诞节,而且应该学习怎样过圣诞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我们珍爱的传统价值。你到美国看看就明白:圣诞前几周,街上许多人戴着圣诞装饰,手摇圣诞铃铛,在进行慈善募捐。连老布什夫妇都带头在街上摇铃铛。普通百姓给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如送报纸的人,清洁工,学校老师,学校边上的交通管理员,门房等等)送礼物。这并不是搞关系,因为礼物送不送,并不影响你享受的服务质量。但圣诞节的精神,是对待所有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要借这个时机,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要心怀感激。再看无家可归者的救济中心,充满了志愿人员,发放着大量的捐助礼品。一些公共建筑、写字楼、学校、医院,到处是给贫穷孩子捐献玩具的箱子。我的女儿七岁半,最近每天带她出去,她都要从自己的零花钱中拿出25美分,捐给那些募捐人员。再看看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样的精神还剩下多少?难道这一切我们不该学吗?这怎么能证明“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冲突”?

  弘扬中国文化可以,提倡传统节日也可以。但是,你首先要做的,是挖掘自己文化中的伟大精神,使传统节日具有道德目标。过节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一个庆典。你要在这个庆典中,重申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与感情承诺。这样,节日对社会才会有感召力。不懂这一点,就去向别人学。孔子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靠打压别人来抬高自己,只能说明自己的文化破产。

  我愿在这里向久违的国人说一声“圣诞快乐”!我不是基督徒,当然更不想提倡基督教。但是,圣诞节已经是个非常世俗化的节日。它强调人类之间共同的纽带,强调陌生人之间骨肉般的亲情,它让我在厌恶过节了20年后,又领会到过节的意义。我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想一想,怎么像爱你的家人一样爱你的邻居,而不是一天到晚琢磨着发明个什么“准入制度”,把那些碍你眼的人从你的生活圈子中驱逐出去。

  (作者系旅美学者)

  “非我族类”的圣诞节

  作者:景凯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已至,各商家照例使出浑身解数,展开又一轮岁末大促销。不过,今年的圣诞节发生了个小插曲,几所名牌大学学生,号称“十博士”,联名发出倡议书,号召网友抵制圣诞节,要改圣经为耶经,改圣诞为耶诞,理由是“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我个人从不过圣诞节,也理解那些不过圣诞的人的想法。但不知为什么,看到这样的倡议,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读报纸上的各种革命倡议,赴边的,扎根的,一轮又一轮;又在大街上看人们拦住路人,剪裤管,烧西服,把街道名换成带有革命色彩的名字。头脑里于是蒙太奇,浑不知今夕何夕。是太阳底下本没有新鲜事,抑或我们这二十多年来没有任何长进?年那个运动,叫“破四旧”,反“封资修”。细细数来,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在当反之列,最后只剩下张铁生的一张白卷。记得那时在农村,借到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夜里读得有味,脸红耳热,结果被队长发现,挨了一顿批,说是满脑子的外国毒素。今天是不反封建了,那是传统文化,但仍然要反西方,那是霸权文化。阶级的内涵置换成民族的内涵,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照“十博士”的说法,多数青年人对圣诞文化其实一无所知,远远谈不上思想上的认同,比起看《安娜·卡列尼娜》所中的毒要浅多了。

  该倡议的发起人称:“拒斥西方文化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这自然是用心良苦,令人感动,但如果一个文化要靠拒斥他国文化来复兴,这文化是不是也太脆弱了?全球华人都过春节,也没听说哪个国家要禁止(除了从前个别亚洲国家),以防止东方文化的扩张。那些“非我族类”也毫无我们那种民族觉悟,逢到春节都要开车去华人区,看舞狮子龙灯,买点便宜商品,然后尽兴而归。文化交流是讲个平等的,所以我建议“十博士”,等到别国开始禁春节,再来谈禁圣诞节也不迟,如何?他们的主张,来自西方的器物、观念和习俗,多了去了:元旦、五一、共和制、公历纪年、高速公路、互联网络,要禁也禁不完。何况还得考虑实用性,如果都像倡议书的结尾,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那倒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在多元社会,“十博士”要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这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问题在于,某些提倡国学的人,总想借助权力,把个别人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凡事都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就未免有点大言欺世了。

  既然我们今天已经承认了多元化,就不应当内外有别。在国际上要求多元,在国内又要强迫一元;热爱自己的文化,却又反对一切外国的文化,逻辑上首先就不通。近日《参考消息》转载一篇文章,说中国人手中配备了两把万能钥匙,一把是“国际接轨”,一把是“中国特色”,涉及国际接轨的多是硬件部分,涉及软件部分的都是“中国特色”。那个外国记者满腹狐疑,说中国人真行啊,似乎永远有道理。我读了先是笑,继而想到他话中有话,他把部分国人看做是全体中国人的代表了——心里顿时悲哀起来。

  因为他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据新民网称,有六成的网友支持抵制圣诞节,即使那些支持过圣诞节的人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一再申辩只是图个轻松、热闹,并没有受西方文化影响。好像一沾上外国的边,就成了汉奸卖国贼,就像当年不敢沾阶级敌人的边一样。

  南斯拉夫作家达尼罗·基希曾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的激情,有这种情绪的人不在意他的家庭、工作,他自以为知道他的人民的基本价值,他对别的民族不感兴趣,一切民族对他都是异己。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解决时代的问题,保护民族及其声望,支持其传统,执行公共使命。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 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耶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 “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

  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

  西历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十博士倡议书摘录)(南方都市报)
TAG: 博士
搜索
顶:6 踩: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77 (2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8 (22次打分)
【已经有27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