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名字演变历程:从大量重名到生僻怪异
最近,两条有关名字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条新闻来自东北。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统计,沈阳市叫“刘洋”的最多,共有 4049人。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 “伟”的就达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则超过7000人。
另一条新闻来自西南。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不少学生的名字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情况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中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000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给孩子起名偏爱单字,“同名同姓”或“重名”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本来姓名只是一个人的文字识别符号,但大量“重名”却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带来诸多麻烦,给日常生活带来烦恼。
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著名滑冰运动员杨扬,媒体一般称之为大杨扬。为什么要加上一个 “大”字?就是因为国家女子速滑队中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同名队友。南方有一位叫刘心武的青年教师,业余时间爱搞文学创作,结果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出来不让了,斥其“欺世盗名”。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两口子用了一个多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打不出这个“傂”字,建议他们改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
选常用字,重名太多;选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认识。看起来,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伤脑筋的事情。
学者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3个阶段: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而且当时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叠字增多,比如“丹”、 “莹”、“磊”、“娜娜”、“佳佳”等等;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门。不但“翀”(读冲)、“珝” (读许)等冷僻字频频出现,而且“斯坦”、“丽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
更有甚者,北京市一个市民找到公安机关,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并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取得有特色,让别人一听就忘不了,自己听着也舒坦。但警方表示,这种把符号取到名字里面的做法实在不妥,他们难以批准。
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社会在发展,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名字、对子女的名字越来越彰显个性。来自公安机关的消息称,近3年来,他们收集到的涉及人名、地址的生僻字竟多达3万多个,其中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多达4600个。北京目前有4万多人因为生僻字原因无法领取第二代身份证。在这种情况下,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姓名管理条例》,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
语言研究学者、“汉语人名规范”课题组组长厉兵认为,此举很有必要。他说,用冷僻字减少重名的效用不可否认,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而且可能弊大于利。
一条新闻来自东北。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统计,沈阳市叫“刘洋”的最多,共有 4049人。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 “伟”的就达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则超过7000人。
另一条新闻来自西南。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不少学生的名字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情况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中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000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给孩子起名偏爱单字,“同名同姓”或“重名”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本来姓名只是一个人的文字识别符号,但大量“重名”却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带来诸多麻烦,给日常生活带来烦恼。
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著名滑冰运动员杨扬,媒体一般称之为大杨扬。为什么要加上一个 “大”字?就是因为国家女子速滑队中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同名队友。南方有一位叫刘心武的青年教师,业余时间爱搞文学创作,结果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出来不让了,斥其“欺世盗名”。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两口子用了一个多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打不出这个“傂”字,建议他们改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
选常用字,重名太多;选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认识。看起来,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伤脑筋的事情。
学者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3个阶段: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而且当时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叠字增多,比如“丹”、 “莹”、“磊”、“娜娜”、“佳佳”等等;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门。不但“翀”(读冲)、“珝” (读许)等冷僻字频频出现,而且“斯坦”、“丽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
更有甚者,北京市一个市民找到公安机关,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并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取得有特色,让别人一听就忘不了,自己听着也舒坦。但警方表示,这种把符号取到名字里面的做法实在不妥,他们难以批准。
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社会在发展,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名字、对子女的名字越来越彰显个性。来自公安机关的消息称,近3年来,他们收集到的涉及人名、地址的生僻字竟多达3万多个,其中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多达4600个。北京目前有4万多人因为生僻字原因无法领取第二代身份证。在这种情况下,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姓名管理条例》,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
语言研究学者、“汉语人名规范”课题组组长厉兵认为,此举很有必要。他说,用冷僻字减少重名的效用不可否认,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而且可能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