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山云海综合信息港 >> 资讯 >> 共同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走近下岗女工 揭秘西安补衣女的潜规则(组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华商网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154票  浏览17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3月18日 15:18
  补衣女最早现身西安街头是1981年,现在的总数大约有60多个。每天上午9时开始直到天黑,她们都会出现在西安市钟楼繁华地段揽活。她们为别人带来方便,也给自己带来收入。

  “补衣服不?———”

  “眼———镜”

  “马———甲”

  “辫———子”

  “帽———儿”……

  每天上午9时左右,这种带着浓重四川腔的揽活声,就会出现在西安市钟楼繁华地段。至于什么叫“眼镜”?什么叫“马甲”?恐怕外人是无法弄明白的。其实这是她们内部区分自己客户的特征。比如说张三看见有个戴眼镜的客人过来了,她就大喊:“眼镜!”那么,李四就不能再揽这位客人的活了。

  疑惑:补衣女为何都是四川人

  西安的补衣女,大约有60多个,她们80%来自四川南充市顺庆区。至于西安的补衣女为何都是四川人?是四川人手巧?还是陕西人就不补衣服?还是有其他原因,现在不好考证。

  其实,历史上对陕西的补衣女还是有记载。在大型历史话剧《南越王》中就曾提及“补衣女”,剧中赵佗(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对三示公公(秦太监)说:“即刻派人去咸阳禀告始皇帝,此处乃蛮荒之地,请即刻调运南越所需之金银田器马牛羊,并再派遣三万名补衣女,许配给壮年秦兵为妻!”至于剧中提及的补衣女,当时是否也在街头补衣为生就无法考证了。但如今西安街头不见陕西补衣女却是事实!
已在西安补衣近20年的“王老二”(右一),手中的活还没干完,又吆喝到了新的顾客。干这行就得眼尖、嘴甜、 手巧、吃苦(摄于2006年2月18日)
大街上,补衣女站成一排揽活(摄于2006年12月14日)
钢针插在裤腿上,不占地方也轻便(摄于2006年12月24日)
穿一根线的速度约一秒左右(摄于2006年10月29日)

  当然,也有学者研究这方面的事。作家庞进认为:这些补衣女能在西安站住脚,是西安女人放弃这个营生的结果。其实,也说不上放弃,因为西安的女人们压根就没有想到做这样的事情。

  四川补衣女最早来西安的是曹姓妇女,时间是1981年。她说当时来西安,本来是和一个老乡在西安补鞋,可是生意并不是很好。一次看见一个干部模样的出差人,因为裤子被挂破了很尴尬,来补鞋摊问能否补下裤子。裤子补好后,看见那人感激的样子,于是便萌发了专门补衣的念头。

  后来在曹大娘的影响下,从四川老家来了几个亲戚和她一起在西安补衣营生。一年复一年,姐姐带妹子,妹子带姑嫂,妈妈带女儿,女儿带亲戚……队伍壮大起来。
由瓶盖改装成的绷子(摄于2007年1月6日)
补衣女分给介绍活的同伴一些钱,这样的潜规则她们不希望外人知道(摄于2006年2月7日)
为了揽活大人们难免拌个嘴,可是小孩子们却当真,哭着为大人帮忙(摄于2006年8月8日)
补衣女用手中针线给人们挽回了美丽(摄于2006年2月14日)

  揭秘:补衣女的“潜规则”

  俗话说:行有行规,道有道义。补衣女也不例外,她们的潜规则不是某一天形成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大家慢慢认可和默许而成。人员突然增加,是直接导致潜规则开始的原因。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补衣女突然从原来的30多人增加到了60多人。人多活少,难免发生抢活的场面。但她们对外绝对是团结的,要是谁受了欺负,街头有个什么“不利”的风吹草动,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相互转告,甚至挺身而出。

  于是,她们的“地盘”一下子从案板街一处,发展到今天的多个地方———唐城商厦门口、新华书店门口、钟楼邮局北侧、北大街地下通道出口、开元商场门口等人口流动密集的地方。揽客和分钱是她们体现团结和合作的最主要方面。只要看见提袋子的人一出现,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根据特征叫出代号,诸如:眼镜、帽儿、马甲、皮包……一旦有人喊了,后面的人就不能再去揽此人的活。如果此人嫌价钱太高,活没有谈成,却找了另外一个补衣女,那么如果活揽成了之后,后面这个人就要根据自己的关系视情况给先前喊的人分一定的钱。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补衣女如果正在补衣时又揽上了一个活,她就会转给自己相好的同伴,同伴做完之后也要按关系程度给她分钱。

  补衣服的工具基本上是统一的:一个由瓶盖改装成的绷子、一把小剪刀、几根细小的缝衣针、一些彩线。补衣服讲究的是补丁补好后,尽力接近衣料的本真状态,让别人看不出来。这个看似简单,其实需要一定的眼力和功夫,首先要根据色泽和料子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线。然后,补丁上的纹路必须与原布料纹路一致。

  一般面积太大的就不好补了,勉强补上痕迹就会很明显,这样的活她们一般不揽,因为容易与顾客起纠纷。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她们的收费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八十年代最初的一个补丁收费五毛一块,到九十年代一寸大小补丁收费五块十块,到今天的一寸大小补丁收费十五至二十元不等。

  对于补衣女的职业,有人总结了这样几句话。要有黄牛一样的精神———吃苦耐劳;要有鹰一样的眼睛———善于发现目标;要有百灵一样的喉咙———不停地叫喊;要有仙女般的双手———娴熟灵巧。

  写照:补衣女的现实生活

  “记得1988年,我第一次站在西安街头补衣服时,一个过路人用白眼看我,说我为啥不去干别的,偏要站在街头补衣服。当时我和那人吵了起来,夜里回到出租屋后,我却伤心得流泪了。现在好多了,人们起码尊重我们,我们也增加了自信心。”43岁的补衣女“王老二”说起这番话时,一直咯咯地笑个不停,看得出她非常乐观、满足。

  “王老二”现在的地盘从以前西北电影院旁边的小巷子,移到了东大街新华书店门口。由于常年风吹日晒,她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假如你哪天路过那里,不要担心不认识她,只要喊一声“王老二”,那个笑着回答“我就是”的人,一定是“王老二”。

  现实中的“王老二”,其实就是所有补衣女们的缩影。说起自己的家,真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八十年代中期,20多岁的“王老二”和丈夫一起,从南充山区老家到江苏无锡做红木家具涂料生意,开始还不错,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现在还有3万多元钱收不回来。生意赔了,生活无着落。“王老二”跟着嫂子来到西安,当时她还带着15岁的侄女,开始在街头补鞋。可是,那时候补鞋的已经多了起来,钱不好挣。于是,“王老二”跟着老乡干上了补衣服的行当,一干就是近 20年。

  如今,“王老二”家盖起了楼房。两个儿子和自己的老公都在西安上班,生活得甜甜蜜蜜。问起孩子们的想法,“王老二”说:“看孩子们的意思,是不想回老家了。如果一家人共同努力,将来买个房子还是有可能的!”

  现在,西安的补衣女几乎都把自己的家人带到了西安,租住在城墙周围。她们的想法和“王老二”差不多,钱挣多挣少是小事,关键是家人能够团聚,上班不用奔波,职业不担风险,生意不摊本钱。

  然而,现实情况是,补衣女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另一方面是有的当了奶奶回家看孙子去了。脱华清就是一个从补衣女行列中退出来的人。最初为了补活方便,她们一家人租住在东六路,现在有了孙子,一家人搬到了南郊三爻村。她说:“习惯了补衣服,一下子闲下来还难受,礼拜天等孩子们都回来的时候,自己还会偷偷上街揽个活挣点零用钱。”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看不上补衣服这个苦差使。“她们是嫌露天下干活,日晒雨淋,对象不好找,大部分人去了广州和江浙一带的轻工企业里。”

  其实,许多补衣女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她们也在想办法拓宽自己的业务渠道,像西安许多高档的宾馆、饭店、展厅、洗衣店都有她们活动的身影。你知道吗?那些高档地毯、毛毯、床单、台布等纺织品坏了之后,无法用机器修复的,都是她们的巧手去完成呢!

  思考:补衣女的就业思路

  很欣慰,补衣女被写进了下岗就业的典范。只要在有搜索功能的网站上搜索一下“补衣女”,一篇范文就会跃然出来:下岗无情,党有情,求职无路,党指路。某年某月,她听说某县总工会免费为下岗职工举办再就业培训班,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学习。通过学习,她明白了,下岗分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失去工作对一个人来说,虽然很痛苦,但不能就此消极、倒下,而是要树立新的择业观、价值观,要向南方修鞋匠、补衣女那样,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市场,重新扬起再就业的风帆。

  对于西安街头补衣女的现象,以及她们的就业思路对陕西下岗人员的启发,社会学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先生认为:西安街头的补衣女都是南方人,她们从事的劳动是一种技术活,解决了游客和行人的临时困难。要价不高,却给人以方便,同时获得报酬,比起街头乞讨、偷窃的人要高尚得多。她们出现在西安大街上,是无害的,是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低层人物,值得大家关注,她们遭到白眼是不应该的。补衣女长达20多年存在西安街头,证明社会有所需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她们方便,支持她们就业。同时,她们的出现,更应该给西安的下岗女工和无业人员以思考和启迪。
TAG: 西安 工人 女人
搜索
顶:15 踩:1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6 (3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1 (43次打分)
【已经有47人表态】
10票
感动
6票
震惊
8票
2票
路过
4票
高兴
5票
同情
3票
难过
4票
无聊
2票
愤怒
3票
搞笑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

声明:本站所有新闻信息均为网络转载,但不表示本站同意其观点及说法!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被转载方并通知本站屏蔽该新闻,谢谢!